《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时间: 2025-01-11 11:16:13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记得在金銮殿中与你同唱的日子,春风中繁华的景象真是美好。如今我身为微薄的官吏,已老去在遥远的天涯。十年的分离,就让我空费了对曲江花的情怀。听说阆山通往阆苑,那高楼却看不见你家。孤独的城在寒日下斜斜地耸立。离愁难以尽诉,遥望那红色的树木,似乎在与晚霞相连。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銮: 指金銮殿,为古代帝王的宫殿。
  • 薄宦: 微薄的官吏,指地位低微的官员。
  • 曲江花: 曲江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象征着美好和繁华。
  • 阆山: 指阆苑,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与梦境。
  • 孤城: 孤独的城市,给人一种萧条感。
  • 离愁: 离别时的愁苦。

典故解析:
“阆山通阆苑”指的是仙境的传说,阆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美好境地,常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倡导古文运动,与苏洵、苏轼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其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兼具深邃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作者晚年,身处官场多年的他,因仕途的失意和个人的孤独感而生发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繁华岁月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开头提到与友人一同在金銮殿唱歌的美好时光,春风中繁华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但转瞬即逝的欢乐与如今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诗中“薄宦老天涯”的自嘲,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的失落感,十年的分离让他感到空虚和无奈。

接着提到阆山和阆苑,象征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然而高楼却看不见朋友的身影,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失去。最后一句“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以红树与霞光的交织,展现出离别的愁苦情怀,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整首词不仅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深刻揭示了人事变迁、人生无常的哲理,融汇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记得金銮同唱第”:回忆往昔与友人同在金銮殿中唱歌的美好时光。
  2. “春风上国繁华”:春风中繁华的景象,象征着国家的兴盛与个人的荣光。
  3. “如今薄宦老天涯”:如今身为微薄官吏,已老去在天涯,反映了作者的失落感。
  4. “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十年的分离让他空费了对曲江美景的情感。
  5. “闻说阆山通阆苑”:听闻阆山与仙境相通,象征理想与梦境。
  6. “楼高不见君家”:高楼却看不见朋友的家,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7. “孤城寒日等闲斜”:在寒日下孤独的城市显得闲散且萧条。
  8.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离愁难以消解,红树与霞光相连,暗示着愁思的复杂与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阆山与阆苑的比喻,象征着理想与梦境。
  • 对仗:诗中句子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将情感化为景象,如“离愁难尽”让情感具象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了人生的变迁与对友谊的渴望,带有浓厚的离愁别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銮: 权力与繁华的象征。
  • 春风: 美好时光与朝气的象征。
  • 阆苑: 理想与梦境的象征。
  • 孤城: 孤独与失落的象征。
  • 红树: 生命与离愁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銮”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宫殿
    • C. 一种乐器
  2. “薄宦”在诗中指的是:

    • A. 地位高的官员
    • B. 微薄的官吏
    • C. 退休的官员
  3. “阆苑”象征着: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与梦境
    • C. 乡村田园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临江仙》和李白的《将进酒》都涉及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欧阳修更侧重于对离愁的描写,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的洒脱与对美酒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文学史》
  3. 《欧阳修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