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1-25 18:30:47

梵宫百尺同云护,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总是诗人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作者: 李煜 〔唐代〕

梵宫百尺同云护,
渐白满苍苔路。
破腊梅花早露。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
寒罩江南树。
鸦啼影乱天将暮,
海月纤痕映烟雾。
修竹低垂孤鹤舞。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
总是诗人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迷人的江南冬景:高耸的梵宫与白云相依,苍苔路上渐渐露出白色的痕迹,腊梅花在寒冬中早早绽放。无边无际的银色波涛,远处玉山映衬在寒冷的江南树木之上。傍晚时分,乌鸦啼叫,影子在天边摇曳,海面上月光如丝,映出烟雾的细腻痕迹。修竹低垂,孤鹤在舞动。杨花在风中飘荡,鹅毛似的云彩被天空剪裁,这一切似乎都是诗人的迷误。

注释

字词注释

  • 梵宫:指寺庙,特指佛教寺庙。
  • 苍苔:青苔,生长在潮湿地方的植物。
  • 腊梅:一种冬季开花的植物。
  • 银涛:形容波涛的颜色如银。
  • 玉山:形容山峰如玉般的美丽。
  • 鸦啼:乌鸦的叫声。
  • 纤痕:细腻的痕迹。
  • 孤鹤:孤独的白鹤。
  • 杨花:杨树的花,轻盈飘荡。

典故解析: 本词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意象表现出一种孤独与美的结合,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号煜,南唐后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君主,因其词作而闻名。李煜的词常表达个人情感,尤其是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创作背景: 李煜在位时,国势逐渐衰弱,面对外敌入侵,内忧外患交织,最终南唐被宋所灭。李煜的词作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反映出深切的历史感。

诗歌鉴赏

《青玉案》的意象丰富,情感深沉。全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展现了诗人对江南冬季的独特感受。开篇的“梵宫百尺同云护”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神圣的氛围,仿佛将人带入一种超脱的境界。接着“渐白满苍苔路”则引入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腊梅的早露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坚韧,尽管环境寒冷,依然顽强地绽放。

词中的“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将自然的广阔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宏伟的景象。随着“鸦啼影乱天将暮”的描写,情绪逐渐转向伤感,傍晚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孤独与凋零。最后一句“总是诗人误”则是对自身创作的一种反思,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却又感到无奈,似乎在提醒自己与自然、现实之间的距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梵宫百尺同云护:描绘高耸的寺庙与天空的结合,传达出一种神圣感。
  2. 渐白满苍苔路:苍苔路上逐渐显露出白色,暗示时间的变化。
  3. 破腊梅花早露:腊梅在寒冬中早早开放,象征坚韧与希望。
  4. 银涛无际,玉山万里:壮丽的自然景观,增强画面的广阔感。
  5. 寒罩江南树:寒冷笼罩着江南的树木,表现出一种孤寂感。
  6. 鸦啼影乱天将暮:傍晚的乌鸦叫声,映衬出一种忧伤的气氛。
  7. 海月纤痕映烟雾:月光在海面上留下细腻的痕迹,令人感到诗意。
  8. 修竹低垂孤鹤舞:修竹与孤鹤,强调孤独的意象。
  9. 杨花风弄,鹅毛天剪:杨花随风飘动,呈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
  10. 总是诗人误:反思自身的创作,带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涛无际”,将波涛比喻为银色,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如“鸦啼影乱”,赋予乌鸦以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词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生命孤独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一种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梵宫: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2. 腊梅:代表着坚韧与生命力。
  3. 银涛:象征着广阔、静谧的自然。
  4. 孤鹤:象征孤独与清高。
  5. 杨花:象征轻盈与飘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青玉案》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煜
    • C. 白居易
    • D. 李白
  2. “银涛无际”描绘的是哪种自然现象?

    • A. 山川
    • B. 波涛
    • C. 雪霜
    • D. 风沙
  3. “孤鹤舞”中的“孤鹤”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忍耐
    • C. 孤独
    • D. 和谐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李煜的《青玉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悟,但李煜更多的是展现个人的孤独感,而苏轼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宋词三百首》
  3. 《李煜词集》
  4.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