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邬戴关中旅寓》

时间: 2025-01-10 23:08:30

文士皆求遇,今人谁至公。

灵台一寄宿,杨柳再春风。

更惜忘形友,频年失志同。

羽毛齐燕雀,心事阻鸳鸿。

留滞惭归养,飞鸣恨触笼。

橘怀乡梦里,书去客愁中。

残雪迷归雁,韶光弃断蓬。

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

意思解释

同邬戴关中旅寓

作者: 钱起 〔唐代〕


原文展示

文士皆求遇,今人谁至公。
灵台一寄宿,杨柳再春风。
更惜忘形友,频年失志同。
羽毛齐燕雀,心事阻鸳鸿。
留滞惭归养,飞鸣恨触笼。
橘怀乡梦里,书去客愁中。
残雪迷归雁,韶光弃断蓬。
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


白话文翻译

文人都渴望得到重用,然而如今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灵台暂时寄宿,杨柳伴随春风再度回归。
更让我惋惜的是那些失去联系的朋友,岁月流逝,志向也逐渐淡薄。
羽毛齐整如燕雀,而我的心事却如同被鸳鸯阻隔。
留在这里让我感到惭愧,飞鸣的鸟儿让我恨不得触碰笼子。
在梦中怀念橘子故乡,写信寄托着我在客乡的忧愁。
残雪迷失了归来的大雁,韶光却抛弃了断了的蓬草。
吞下悲伤,问问唐朝的举人,何处才是出路?


注释

  • 灵台:指代一个隐居的地方,可能是唐代的某个名胜。
  • 杨柳:象征春天和生机,常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羽毛齐燕雀:比喻人们外表看似整齐,内心却不如意。
  • 鸳鸿:比喻爱情或志同道合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盛唐,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风光和人情世态。他的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尤其擅长表现离别和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钱起在关中旅行期间,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友情和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同邬戴关中旅寓》这首诗通过描绘文人对仕途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即点明文士的求遇之心,接着用“灵台一寄宿”来引入自己在旅途中的孤独感。杨柳的意象,既是对春天的渴望,也是对故乡的眷恋,诗中情感的表达细腻而深刻。

诗中通过“更惜忘形友”一语,诗人表达了对失去友谊的惋惜,尤其在“频年失志同”的句子中,透露出对于理想和抱负的失落感。接下来的“羽毛齐燕雀”则巧妙地比喻了外表的整齐与内心的苦闷,形成鲜明对比。

随后的“留滞惭归养”更是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对归乡的渴望,诗中鸟鸣的意象也象征着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最后,诗人以“吞悲问唐举”收尾,表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意在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渴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士皆求遇,今人谁至公。:开篇即引入主题,文人渴望被重用,然而现实中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 灵台一寄宿,杨柳再春风。:在灵台寄宿,春风拂过杨柳,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更惜忘形友,频年失志同。:感慨失去联系的朋友,岁月流逝之中志向的逐渐淡薄。
  • 羽毛齐燕雀,心事阻鸳鸿。:虽表面看似整齐,内心却有难以言表的忧虑。
  • 留滞惭归养,飞鸣恨触笼。:内心的惶恐与对归乡的惭愧交织,象征鸟儿在笼中无奈的挣扎。
  • 橘怀乡梦里,书去客愁中。:在梦中怀念故乡的橘子,通过书信寄托思乡之情。
  • 残雪迷归雁,韶光弃断蓬。:描绘归雁迷失方向,暗喻时光流逝,理想化为泡影。
  • 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结束时的迷茫与困惑,询问未来的方向,充满对人生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羽毛齐燕雀”比喻人们外表的整齐。
  • 拟人:将心事、鸟鸣等赋予情感,使得诗句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留滞惭归养,飞鸣恨触笼”,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反映出游子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士:象征追求理想与成功的人。
  • 灵台:隐喻安静的思考空间。
  • 杨柳:象征春天、生命与希望。
  • :故乡的象征,寄托思乡情感。
  • :象征归乡之路,迷失与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同邬戴关中旅寓》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仕途与人生
    C. 自然风光
    D. 爱情

  2. “羽毛齐燕雀”中的“羽毛”象征什么?
    A. 内心的孤独
    B. 外表的整齐
    C. 追求的理想
    D. 对故乡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思乡与离别情感,但更加侧重于亲情的深厚。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引入离别主题,诗意更加淡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