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僧
作者: 贾岛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出家从丱岁,解论造玄门。
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言。
中时山果熟,后夏竹阴繁。
此去逢何日,峨嵋晓复昏。
白话文翻译:
这位和尚从小就出家,深入讨论深奥的道理。
他不惜付出辛劳,然而谁能听懂他深刻的话语呢?
此时山中的果子已经成熟,后来的夏季竹子阴影繁茂。
他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峨嵋山上的晨曦和黄昏又将何时重逢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丱岁:指七、八岁,特指出家时的年纪。
- 解论:解释和讨论。
- 造玄门:指深入探讨佛教或道教的深奥道理。
- 挥谈柄:指谈论时所用的话语,意指不惜花费精力。
- 至言:深刻或重要的话。
- 中时:指当时。
- 峨嵋:峨眉山,著名的佛教圣地,象征着神圣和灵性。
典故解析:
- 峨嵋山:位于四川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诗中提到,暗示与佛教相关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号潜溪,唐代著名诗人,与王之涣、王维齐名,以其深沉的思想和优美的诗歌风格著称,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佛教的探讨。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贾岛晚年,表达了对出家僧侣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佛教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送僧》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僧侣出家的情景和内心世界。首句“出家从丱岁”直接揭示了和尚的年纪,表现出他从小便走上了离尘的修行之路,暗示了对世俗的舍弃与追求精神的执着。接下来的“解论造玄门”则体现出他对佛理的深入探讨,然而“谁能听至言”反映了这种深邃思想的孤独与难以传播。最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尤其是“此去逢何日,峨嵋晓复昏”更是增添了一层离别的感伤,仿佛在预示着人与人之间的相聚与离散。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既有对修行者的敬意,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家从丱岁:和尚在年幼时就开始出家,体现了他的坚定决心。
- 解论造玄门:讲述他对佛教深奥道理的理解和讨论,显示其学识渊博。
- 不惜挥谈柄:不在乎辛苦的谈论,显示出他对佛理传播的执着。
- 谁能听至言:虽苦口婆心,然而听懂的人却寥寥无几,表现出孤独感。
- 中时山果熟:此时正值果实成熟的季节,暗示着丰收与美好的时光。
- 后夏竹阴繁:描绘夏季繁茂的竹林,传达自然的生机与宁静。
- 此去逢何日:表达对未来重逢的无奈与不确定。
- 峨嵋晓复昏:最后一句以峨眉山的晨昏为象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出家和尚的清修与世俗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自然景象(山果、竹阴)与人生哲理交织,增强诗歌的意境。
- 拟人:将时间与自然拟人化,增加情感的渲染。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和尚的出家与思考,展现了对佛教理念的探讨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传递出一种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对世俗纷争的超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和尚:代表追求真理与解脱的修行者。
- 山果:象征自然的丰盈与人间的美好。
- 竹阴:代表宁静与深邃的思考空间。
- 峨嵋山:象征佛教信仰的巅峰与精神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贾岛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峨嵋”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座山
C. 一种乐器
D. 一种饮料 -
诗中“此去逢何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期待
C. 无奈与惆怅
D. 忧伤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寺》
诗词对比: 贾岛的《送僧》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现了离别的主题,但贾岛更侧重于对佛教哲理的探讨与感悟,而王维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贾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