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兰干》

时间: 2025-01-11 23:41:24

出彊三载已三迁,跋履脩涂又八千。

山近迷回宁有是,铺经幸脱岂其然。

乐饥饘粥姑安命,养拙茅斋且任缘。

若也故人高义重,暂来江畔唁张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兰干
洪皓 〔宋代〕
出彊三载已三迁,
跋履脩涂又八千。
山近迷回宁有是,
铺经幸脱岂其然。
乐饥饘粥姑安命,
养拙茅斋且任缘。
若也故人高义重,
暂来江畔唁张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三年,经历了多次迁移,走了八千里路的感慨。山近的地方让人迷失,似乎没有什么真实的存在。虽说生活艰辛,吃的是稀粥,但我也无所顾忌,任凭命运的安排。如果有故人重情重义,偶尔来江边探望我,倒也是一种安慰。

注释:

  • 出彊:出远门,指离开故乡。
  • 三载:三年。
  • 三迁:三次迁移,表达了生活的不稳定。
  • 跋履脩涂:跋涉行走,修整路途,形容艰辛的旅途。
  • 山近迷回:山近而迷失方向,感慨环境的混乱。
  • 乐饥饘粥:安于饥饿的稀粥生活,形容生活贫困。
  • 茅斋:简陋的居所,形容作者的生活环境。
  • 高义重:重视友谊和情义,指故人的品德。
  • 江畔:江边,指生活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闻名。他的作品常反映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故乡的思念,具有深厚的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漂泊期间,经历了多次迁移和艰辛的生活,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寄兰干》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诗作,通过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洪皓用“出彊三载已三迁”开篇,直白地揭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与不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漂泊者的心声。接下来的“跋履脩涂又八千”,描绘了漫长而辛劳的旅途,既是对身体的消耗,更是对心灵的考验。

在诗的中段,作者以“乐饥饘粥姑安命”表达了对现状的坦然接受,虽然生活困顿,却也能以简单的粥饭自娱自乐,这种心态令人感到宽慰。尤其是“养拙茅斋且任缘”,更是道出了他对生活的淡然与从容,似乎在告诉读者,命运的安排虽不可知,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

最后两句提到“若也故人高义重”,则是对友情的渴望与期待,表达了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对老朋友的惦念与思念。整首诗在艰辛与安然之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情感真挚而感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彊三载已三迁:离开家乡已经三年,搬了三次家,表达了漂泊不定的状态。
  2. 跋履脩涂又八千:在外行走,艰辛的旅途已经走了八千里,强调了旅途的艰难与漫长。
  3. 山近迷回宁有是:面对近在咫尺的山,反而迷失了方向,感叹环境的混乱。
  4. 铺经幸脱岂其然:虽然生活贫困,但能逃脱这种状况也算幸运,表现了对命运的无奈。
  5. 乐饥饘粥姑安命:乐于接受简单的生活,即使是稀粥,也能安然度日,展现了豁达的心态。
  6. 养拙茅斋且任缘:在简陋的茅草屋中生活,随缘而安,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所顾忌。
  7. 若也故人高义重:如果故人重情重义,愿意来探望,便是极大的安慰。
  8. 暂来江畔唁张骞:希望故友能暂时来江边看望我,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出彊三载”与“跋履脩涂”,使用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乐饥饘粥”比喻生活的艰辛与自我安慰,生动形象。
  • 反问:如“岂其然”,通过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流浪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尽管生活艰辛,作者仍然选择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命运的安排,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居所与迷失的方向,暗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稀粥:生活的艰苦,象征着贫困与简单。
  • 茅斋:简陋的居所,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淡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多久? A. 两年
    B. 三年
    C. 四年
    D. 五年

  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权力
    C. 友情
    D. 名声

  3. 诗中提到的“茅斋”象征着什么? A. 富裕
    B. 简陋的生活
    C. 快乐的生活
    D. 忧愁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寄兰干》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洪皓的作品更加强调生活的艰辛和对友情的渴望,而李白则更注重对月光和故乡的情感寄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