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

时间: 2025-01-26 00:14:51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
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孙卿子)被赋予了重任,他的志向高远,如同楚国的屈原一般。在铜台之上,他刚开始写作,便畅所欲言,气势如虹。初出茅庐,他的作品就展现出凌云之势,令人赞叹。而他一旦开始创作,便能长久地影响后世,再也不需要以大夫的名义自居。

注释:

字词注释:

  • 布义:指布施义理,借指传播道理。
  • 孙卿子:指孙子,古代称呼年轻人的方式。
  • 登高:这里引申为志向高远。
  • 楚屈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以其高洁的情操和才华著称。
  • 铜台:可能指铜制的写作工具或平台,象征写作的开始。
  • 乐观:乐意表述,积极向上。
  • 凌云势:志向高远。
  • 掷地声:形容说话或写作时的气势,像掷地有声。
  • 造端:开始创作。
  • 长体物:长久地影响事物。
  • 大夫名:古代官职名,代表一种社会地位。

典故解析:

  • 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以《离骚》著称,其高洁的品德和悲壮的命运常被后人歌颂,常作为志向高远、不屈不挠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字秋水,唐代诗人,曾任吏部侍郎。其诗风清新俊逸,擅长五言律诗,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的时期,李峤借助屈原的形象,表达了对年轻才俊的期望及对高尚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李峤的《赋》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有志青年的人生追求和创作热情。诗的开头提到“布义孙卿子”,即以孙子的样式来引入,暗示这个年轻人有着高远的理想。接下来的“登高楚屈平”则是将他与屈原相提并论,表明其志向和抱负,暗含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中,铜台作为写作的象征,代表了创作的开始,而“乐观”的态度则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此时的年轻人正如“乍有凌云势”,初出茅庐,便显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气势。

整首诗通过对青年创作心态的描绘,展现了李峤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的最后一句“无复大夫名”则隐含着对名利的超脱,强调了真正的才华与理想并不需要依赖于世俗的地位和名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布义孙卿子:引入年轻有为的形象,赋予其传播道义的使命。
  2. 登高楚屈平:强调其志向和理想高远,屈原是其精神象征。
  3. 铜台初下笔:开始创作的象征,暗示着作品的初成。
  4. 乐观正飞缨:表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意气风发。
  5. 乍有凌云势:一出即显气势如虹,潜力无限。
  6. 时闻掷地声:形容其作品有力,反响强烈。
  7. 造端长体物:创作的影响力将持久存在。
  8. 无复大夫名: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真正的价值在于才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凌云势”比喻追求高远的理想。
  • 对仗:如“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形成音韵和谐的对仗。
  • 夸张:表现出年轻人的气势和潜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许与赞美,强调了理想与才华的重要性,并对名利的超脱,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台:象征创作的开始,寓意着文学的诞生。
  • 屈原:象征高尚的理想与情操。
  • 凌云:象征志向高远,追求卓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峤的《赋》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A. 年长的士人
    B. 有志的年轻人
    C. 退隐的隐士
    D. 忧国忧民的诗人

  2. “铜台初下笔”中“铜台”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权力的象征
    B. 创作的开始
    C. 财富的象征
    D. 学问的积累

  3. 诗中提到的“屈原”代表了什么? A. 名利
    B. 忧愁
    C. 志向与理想
    D. 地位与权力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峤的《赋》与屈原的《离骚》在主题上都有对理想的追求与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但李峤更侧重于年轻人的创造力与未来的希望,而屈原则更加悲壮,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