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巧言愚冒顿,厚赂饵阏氏。
秘计言之丑,刚云世莫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讽刺与批评。诗中提到花言巧语和愚弄大众的行为,以及对权贵的厚赂和迎合。暗藏的计谋虽然丑陋,却仿佛无人知晓。
注释:
- 巧言:花言巧语,用来形容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人。
- 愚冒顿:愚弄、欺骗他人,使人上当的意思。
- 厚赂:用丰厚的贿赂来获得利益。
- 饵阏氏:阏氏是指古代后宫中的妃嫔,暗指权势者。
- 秘计:隐藏的计谋或策略。
- 刚云:直言不讳地说出。
- 世莫知:世人不知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宪之,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豪放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成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刘克庄的诗歌以其激昂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权贵横行。刘克庄通过此诗抒发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无奈,借古讽今,揭示了人们对权力和金钱的追逐。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而犀利的语言刻画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与贪婪。开头的“巧言愚冒顿”便直接点明了人们用花言巧语来愚弄他人、掩盖真相的行为,展现了一个充满谎言的社会。接着“厚赂饵阏氏”则揭示了贿赂行为的普遍性,特别是对权贵的趋附。这种现象不仅使得社会的道德标准下降,也让真正的才能和品德被埋没。
而“秘计言之丑”一句,则通过对比,揭示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丑陋真相。尽管人们深知这些阴暗的事,但由于社会的风气和利益的驱动,鲜有人愿意揭露。最后一句“刚云世莫知”则表达了对这一切的无奈和愤慨,指出即使真相显而易见,却仍旧被无视。
整首诗情感深沉,发人深省,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公,显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巧言愚冒顿:用花言巧语来愚弄他人,说明社会上存在很多欺骗和虚情假意的行为。
- 厚赂饵阏氏:通过贿赂来讨好权贵,揭示了权力与金钱的关系。
- 秘计言之丑:暗藏的计谋虽然丑陋,但却真实存在。
- 刚云世莫知:即使有真相存在,但世间的人却对此无动于衷。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的“巧言”和“厚赂”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饵”来比喻贿赂,形象生动。
- 反讽:通过表面的美好与内里的丑陋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揭示了人们在利益驱动下所采取的虚伪与欺骗行为,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沦丧的深切忧虑和对真相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巧言:象征虚伪、欺骗。
- 厚赂:象征贪婪、权力。
- 秘计:象征阴谋、诡计。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饵阏氏”指的是哪个群体?
- A. 文人
- B. 权贵
- C. 普通百姓
- D. 农民
-
填空题:诗中描述的“巧言”和“厚赂”主要是为了表现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秘计”是指表面上看起来美好的策略。 (对/错)
答案:
- B
- 社会的虚伪与贪婪。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的经典之作,也涉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 《登高》:王之涣的诗,表达了对时事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陈平》同样涉及对人世的思考,但张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象与人心的交融,而刘克庄则更直接地揭露社会的黑暗。
以上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刘克庄的《陈平》,并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