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明仲畦字韵诗》
时间: 2025-01-27 03:37:4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明仲畦字韵诗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原文展示:
祝融散仙在西溪,此老平生无町畦。
一日不见十日恨,绿稻渺渺吞幽思。
细红时浇垒块胸,跣行笑逆泠然风。
意消万事如燎发,小醉扶头须半月。
叩梧林谷为呼号,隐几乾坤有超越。
自怜顽钝不可鞭,挽之欲置名流边。
长言为我澡袢暑,洒目万线琮琤悬。
白话文翻译:
祝融神仙在西溪,我这一辈子没有田地。
一日不见你,恨如十日,绿稻渺渺吞噬我的幽思。
细雨时常滋润心头,赤足行走在凉爽的风中。
心中万事都如同火焰般消散,微醉时扶着头,仿佛须待半个月。
在梧桐树林中叩响呼号,隐约在天地之间有超脱的感觉。
可怜我这顽钝之人无法被鞭策,想要将我放置在名流之边。
长篇大论为我洗去暑气,眼前洒落万线琮琤的光辉。
注释:
- 祝融: 传说中的火神,这里指代神仙。
- 町畦: 田地,田园。
- 渺渺: 形容微小而无边际的样子,形容稻田的广阔。
- 泠然风: 凉爽的风。
- 叩梧林谷: 叩响梧桐树林,发出呼号的声音。
- 琮琤: 形容清脆的金属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擅长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与友人明仲畦的一次聚会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背景中可能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次韵明仲畦字韵诗》展现了刘子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深思。诗中通过描写西溪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开篇提到“祝融散仙”,即神仙的出现,暗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接着“无町畦”一语,表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虽然身处自然之中,却缺乏实际的归属感。
“一日不见十日恨”更是将思念之情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随着“绿稻渺渺吞幽思”的描写,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与内心的情感结合,仿佛绿稻的摇曳也在吞噬他的思绪。
接下来的描写中,细雨滋润着心头的“胸块”,赤足行走于凉风中,展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此时,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超脱的境界,意图通过自然的力量来消解心中的烦恼。
整首诗以极具画面感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逍遥自由的向往,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温暖。诗人自怜的情感与对名流的向往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斗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祝融散仙在西溪,此老平生无町畦。
祝融仙人出现在西溪,而我这一辈子却没有自己的田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一日不见十日恨,绿稻渺渺吞幽思。
一天不见便像十天那么恨,绿色的稻田如渺渺的思绪般吞噬了我的思念。 -
细红时浇垒块胸,跣行笑逆泠然风。
细雨时常滋润内心,赤足行走在清凉的风中,展现了与自然的亲密。 -
意消万事如燎发,小醉扶头须半月。
心中万事如火焰般消散,微醉之时扶着头,仿佛要等到半个月的时间。 -
叩梧林谷为呼号,隐几乾坤有超越。
在梧桐树林中叩响呼号,隐约感受到天地之间的超脱感。 -
自怜顽钝不可鞭,挽之欲置名流边。
可怜我这顽钝之人无法被鞭策,想要将我放置在名流之边。 -
长言为我澡袢暑,洒目万线琮琤悬。
长篇大论为我洗去暑气,眼前洒落万线琮琤般的光辉。
修辞手法:
- 比喻: “绿稻渺渺吞幽思”,将稻田与思绪相联系,增强情感的深度。
- 夸张: “一日不见十日恨”,通过夸大来强调思念之情。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形成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与内心的孤独感。诗人通过与自然的结合,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祝融: 火神,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西溪: 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生活。
- 绿稻: 生命的象征,承载着诗人的思念。
- 细红: 雨水的象征,滋润心田。
- 梧林: 隐逸与超脱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次韵明仲畦字韵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子翚
- D. 白居易
-
诗中“祝融散仙在西溪”指的是?
- A. 西溪的美丽
- B. 神仙的出现
- C. 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现实的无奈
-
“一日不见十日恨”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去的悲伤
- B. 深切的思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 C. 刘子翚
- B. 神仙的出现
- B. 深切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刘子翚《次韵明仲畦字韵诗》与王维《鹿柴》对比:
- 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的诗更强调宁静和隐逸,而刘子翚则更多表现了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