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监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8:46:12

器琢仙圭美有馀,席珍国宝比难如。

衔花乳燕看调瑟,衣锦佳人侍读书。

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

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监三首 其一
作者: 贯休 〔唐代〕

器琢仙圭美有馀,
席珍国宝比难如。
衔花乳燕看调瑟,
衣锦佳人侍读书。
荀氏门风龙变化,
谢家庭树玉扶疏。
即期寰海隆平日,
归佐吾皇侍玉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精美的仙圭经过雕琢显得更加美好,
珍贵的国宝与之相比难以找到。
衔着花朵的小燕子在调和乐器的声音,
身着华丽锦衣的佳人正在侍奉读书。
荀氏家族的风范如龙般变化多端,
谢家门庭的树木像玉一样繁茂。
希望能在和平的日子里,
回去辅佐皇上,侍奉于玉阶之上。

注释:

  • 器琢仙圭:器物雕琢的仙人之圭,象征美好和珍贵。
  • 席珍国宝:席子上的珍贵国宝,强调其难得。
  • 衔花乳燕:衔着花朵的小燕子,形象生动,表现春意。
  • 衣锦佳人:身穿锦衣的美丽女子,象征贵族的生活。
  • 荀氏门风:荀子家族的风范,指代文化底蕴。
  • 谢家庭树:谢家门庭的繁荣象征。
  • 寰海隆平日:和平的日子,期望国家太平。
  • 侍玉除:在玉阶上侍奉皇上,表明对政治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830年-912年),字希逸,号清江,唐代诗人。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贯休的诗多描写自然风光、人生感悟和社会风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少监三首》是贯休在唐代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深受当时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诗的开头以“器琢仙圭”引入,强调了艺术的精美与珍贵,暗示了诗人对文化和艺术的重视。接着通过“席珍国宝”和“衔花乳燕”的描写,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传递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欣赏。

在人物描写方面,“衣锦佳人”的出现,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美好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知识的推崇。通过“荀氏门风”和“谢家庭树”的引用,贯休展示了对古代名门望族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最后两句“即期寰海隆平日,归佐吾皇侍玉除”,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渴望,并希望自己能为此贡献力量。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的结合,赋予诗歌深刻的情感内涵,使其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器琢仙圭美有馀:强调器物的精美,表达对艺术的欣赏。
  • 席珍国宝比难如:珍贵的国宝难以比拟,体现物以稀为贵的观念。
  • 衔花乳燕看调瑟:小燕衔花的形象,生动地描绘春天的气息。
  • 衣锦佳人侍读书:佳人的形象,展现出优雅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涵养。
  • 荀氏门风龙变化:赞美荀氏家族的卓越,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谢家庭树玉扶疏:形象地描绘谢家门庭的繁荣,寓意文化的繁荣。
  • 即期寰海隆平日:表达对和平日子的期待,寄托对国家的希望。
  • 归佐吾皇侍玉除:希望能回归朝廷为国效力,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珍贵物品与文化人群进行比较,增强情感。
  • 对仗:如“席珍”与“国宝”,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如“衔花乳燕”、“衣锦佳人”等,形成生动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期待为主题,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强烈的家国情怀。诗中通过对自然、人物和文化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圭:象征美好的艺术与文化。
  • 乳燕:春天的象征,寓意生机与希望。
  • 佳人:代表优雅与智慧,体现人文精神。
  • 龙变化:象征文化传承的力量。
  • 玉扶疏:寓意繁荣与昌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衔花乳燕”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丰收
    • D. 夏天的炎热
  2. “衣锦佳人”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贫穷
    • B. 美丽与智慧
    • C. 军事
    • D. 自由
  3. 诗中提到的“荀氏门风”代表什么?

    • A. 财富
    • B. 名门望族的文化
    • C. 自然风光
    • D. 个人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少监三首》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关心,但杜甫更侧重于国事的沧桑,而贯休则更多展现了理想化的生活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相关学术论文及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