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时间: 2025-01-10 22:42:22

卷上珠帘,晚来一阵东风恶。

客怀萧索。

看尽残花落。

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

伤漂泊。

知音难托。

闷倚阑干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作者: 邓有功 〔宋代〕

卷上珠帘,晚来一阵东风恶。
客怀萧索。看尽残花落。
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
伤漂泊。知音难托。
闷倚阑干角。


白话文翻译:

将珠帘卷起,傍晚时分,东风吹来一阵恶劣的天气。
我的心情十分萧索,眼看着残花纷纷落下。
我独自拿着银瓶,买酒来独自饮酒。
感叹自己漂泊不定,知音难以倾诉。
无聊之际,靠在栏杆的角落。


注释:

字词注释:

  • 卷上珠帘:将珠帘卷起,意指打开窗帘,透出外面的景象。
  • 东风恶:东风来临,天气却不佳,象征不如意的境遇。
  • 客怀萧索:客人心情郁闷、孤独。
  • 银瓶:指酒瓶。
  • 孤酌:独自饮酒。
  • 伤漂泊:对漂泊生活的感伤。
  • 知音难托:难以找到能够倾诉的人。
  • 闷倚阑干角:无聊地倚靠在栏杆的角落。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知音难托”可追溯至古代名曲《阳春白雪》的典故,强调知音相交的难得与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有功,宋代词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为主,风格清新,感情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诗人漂泊之际,表达了在动荡时局中孤独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点绛唇》是一首深具抒情意味的词作,初读时,便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开篇“卷上珠帘”,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但随即转入“晚来一阵东风恶”,自然界的恶劣天气与词人的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内心的萧索与无奈。随着“看尽残花落”的描写,词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残花落尽,似乎正映照着他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失落。

接下来,词人自酌的场景揭示了他对孤独的无奈与抗争。“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这一句不仅表达了他对酒的寄托,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两句“伤漂泊,知音难托”,更是直露出词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与对知音的渴望,结尾“闷倚阑干角”则进一步表现出他无所依托的孤寂状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深切地引发读者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上珠帘,晚来一阵东风恶。
    词人卷起窗帘,晚风却冷酷,暗示着外界环境对内心的影响。

  • 客怀萧索。看尽残花落。
    词人感到孤独无助,看到花朵凋零,产生了对往昔的怀念。

  • 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
    词人独自饮酒,借酒浇愁,体现了其孤独的生活状态。

  • 伤漂泊。知音难托。
    对漂泊的感伤,强调了知音的稀缺,内心渴望倾诉的情感。

  • 闷倚阑干角。
    最后通过倚靠栏杆的姿态,表现出无聊和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风恶”将天气与内心情感联系起来。
  • 对仗:词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以“风”来描绘心境,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孤独生活的感慨与对知音的渴望,反映了人在社会动荡中所感受到的漂泊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帘: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 东风:代表着变幻无常的命运。
  • 残花:象征着逝去的美好与时光的流逝。
  • 银瓶:寄托了词人对生活的期待与无奈。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孤独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提到的“东风恶”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恶劣天气的抱怨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友谊的渴望
  2. “自把银瓶,买酒成孤酌”中“孤酌”指的是什么?

    • A. 和朋友一起饮酒
    • B. 独自饮酒
    • C. 在酒会上饮酒
    • D. 参加宴席
  3. 诗中的“知音难托”体现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知音的渴望与思念
    • C. 对未来的希望
    •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女性的孤独与思念。
  • 苏轼《水调歌头》:通过对月的描写,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点绛唇》与《如梦令》
    • 两者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如梦令》更多的是对逝去爱情的怀念,而《点绛唇》则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