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口号 戴叔伦 〔唐代〕 白发千茎雪,寒窗懒著书。最怜吟苜蓿,不及向桑榆。
白话文翻译: 白发如千茎雪般苍白,寒冷的窗前懒得再写书。最喜爱吟咏苜蓿的诗句,却不如向着桑榆的晚年。
注释:
- 白发千茎雪:形容头发白如雪,数量众多。
- 寒窗:寒冷的窗前,指环境艰苦。
- 懒著书:懒得写作或读书。
- 最怜:最喜爱。
- 吟苜蓿:吟咏关于苜蓿的诗句。苜蓿是一种植物,常用于比喻贫瘠或艰难的生活。
- 不及向桑榆:不如向着桑榆的晚年。桑榆指日落时分,比喻晚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说字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他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诗歌创作的懒散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戴叔伦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可能感到身体衰老,对生活和创作失去了往日的热情,因此诗中流露出一种对晚年生活的无奈和对诗歌创作的懒散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晚年的心境。首句“白发千茎雪”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衰老的外貌,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沧桑。第二句“寒窗懒著书”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懒散态度,寒冷的窗前象征着艰苦的环境,而“懒著书”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创作的疏离感。后两句“最怜吟苜蓿,不及向桑榆”则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感慨,苜蓿象征着艰难的生活,而桑榆则象征着晚年,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虽然喜爱吟咏苜蓿的诗句,但终究不如向着桑榆的晚年。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发千茎雪”:通过比喻手法,将白发比作千茎雪,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衰老的外貌,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沧桑。
- “寒窗懒著书”:寒冷的窗前象征着艰苦的环境,而“懒著书”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创作的疏离感。
- “最怜吟苜蓿”:苜蓿象征着艰难的生活,诗人表达了对吟咏苜蓿诗句的喜爱,可能是因为这些诗句能够反映他的生活经历和心境。
- “不及向桑榆”:桑榆象征着晚年,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虽然喜爱吟咏苜蓿的诗句,但终究不如向着桑榆的晚年,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白发千茎雪”将白发比作千茎雪,形象生动。
- 象征:苜蓿象征艰难的生活,桑榆象征晚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晚年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慨。通过描绘衰老的外貌、艰苦的环境和对创作的懒散态度,诗人传达了对晚年生活的无奈和对诗歌创作的疏离感。
意象分析:
- 白发:象征衰老和沧桑。
- 寒窗:象征艰苦的环境。
- 苜蓿:象征艰难的生活。
- 桑榆:象征晚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发千茎雪”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的“寒窗懒著书”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 A. 积极创作 B. 懒散疏离 C. 热情洋溢 D. 悲观失望
-
诗中的“苜蓿”象征什么? A. 美好的生活 B. 艰难的生活 C. 丰收的喜悦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的“桑榆”象征什么? A. 青春年华 B. 晚年生活 C. 春天的生机 D. 夏天的炎热
答案:1. A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口号》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感慨,但戴叔伦的诗更加简洁,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深沉。
- 戴叔伦的《口号》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戴叔伦的诗更加侧重于内心的感受,而白居易的诗则更加侧重于对离别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生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