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
时间: 2025-01-10 23:16: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羸马朝自燕,一身为二连。
忆亲拜孤冢,移葬双陵前。
幽愿从此毕,剑心因获全。
孟冬寒气盛,抚辔告言旋。
碣石海北门,馀寇惟朝鲜。
离离一寒骑,袅袅驰白天。
生别皆自取,况为士卒先。
寸心渔阳兴,落日旌竿悬。
白话文翻译
羸弱的马在早晨从燕地归来,身心却似乎成了两个人。
我怀念亲人,拜访那孤零零的坟墓,打算把他们的遗骸迁到双陵前。
我的心愿就此完成,剑心也因此得以安宁。
孟冬时节寒气逼人,我抚着缰绳告别归家。
碣石在海的北边,剩下的敌人只在朝鲜。
一骑寒风中孤行,袅袅的白烟在空中飘荡。
生离死别都是自己选择的,何况我又是士卒在前。
我心中对渔阳的思念涌动,夕阳下的旌竿高悬。
注释
- 羸马:指瘦弱的马,象征艰辛的归途。
- 燕:古地名,可能指北方的燕国。
- 孤冢:指没有人祭拜的坟墓。
- 双陵:指双皇帝的陵墓。
- 幽愿:隐秘的心愿。
- 剑心:剑的心意,象征坚强的决心。
- 孟冬:农历的冬天,通常指立冬之后。
- 碣石:指碣石山,位于今山海关。
- 寒骑:在寒冷天气中骑行的骑士。
- 渔阳:指今河北渔阳地区,历史上有战役发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字景仁,号少岳,生于公元前650年,卒年约为前710年。他以其精致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描绘而闻名,作品多以抒情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常建的晚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怀念,背景中透着士卒的艰辛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鉴赏
《客有自燕而归哀其老而赠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常建通过描绘归乡的场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及身为士卒的无奈与愁苦。诗的前半部分通过“羸马”和“孤冢”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氛围,表现出归家的艰辛与对故土的依恋。诗人在提及“移葬双陵前”时,显示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彰显出人情的温暖。
后半部分则通过“孟冬寒气盛”的描写,深化了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表现出士卒的无奈和对生离死别的感慨。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战争带来的离散和痛苦的深刻反思。常建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与时代的苦难交织,创造出一种深远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羸马朝自燕:羸弱的马在早晨从燕地归来,暗示归途艰辛。
- 一身为二连:身心两处,心中有千般牵挂。
- 忆亲拜孤冢:怀念亲人,拜访无人祭拜的坟墓。
- 移葬双陵前:计划将亲人的遗骸迁至双陵,体现对亲情的重视。
- 幽愿从此毕:隐秘的心愿得到实现,心灵得到安宁。
- 剑心因获全:剑心的完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 孟冬寒气盛:冬天寒气逼人,外部环境的严酷。
- 抚辔告言旋:抚着缰绳,告别归家,暗示心中的不舍。
- 碣石海北门:提到碣石,表明地理位置。
- 馀寇惟朝鲜:剩下的敌人只在朝鲜,暗示战争的背景。
- 离离一寒骑:寒风中孤骑,体现孤独与坚毅。
- 袅袅驰白天: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生别皆自取:生离死别都是自己选择,反映出命运的无常。
- 况为士卒先:更何况自己身为士卒在前,表明身份的无奈。
- 寸心渔阳兴:对渔阳的思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感。
- 落日旌竿悬:夕阳下的旌竿高悬,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羸马朝自燕,一身为二连”,形成了音韵上的和谐。
- 比喻:如“剑心因获全”,用剑心比喻内心的安宁。
- 拟人:如“袅袅驰白天”,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战争带来的离别的感慨,展现了士卒的辛酸与无奈。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人性中对团圆与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羸马:象征艰辛的归途与孤独。
- 孤冢:象征亲情的缺失与思念。
- 剑心:象征坚定的意志与内心的安宁。
- 孟冬:象征严酷的外部环境与孤独的心境。
- 寒骑:象征孤独与勇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羸马”指的是什么?
- A. 一匹强壮的马
- B. 一匹瘦弱的马
- C. 一匹骏马
- D. 一匹老马
-
“忆亲拜孤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怀念
- C. 愤怒
- D. 无奈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描写
- D. 对友情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登鹳雀楼》:两首诗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但常建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而王之涣则注重景色的壮丽。
- 对比《将进酒》:李白的诗歌豪放不羁,而常建的诗则显得更加内敛,表达对亲情的深刻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常建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