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所见》

时间: 2025-01-27 04:16:58

绿阑干护水鳞鳞,苏小门前柳弄春。

听得语声娇不见,隔帘佯唤卖花人。

意思解释

西湖所见

原文展示:

绿阑干护水鳞鳞,苏小门前柳弄春。
听得语声娇不见,隔帘佯唤卖花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景:绿栏杆旁,水面波光粼粼,苏小门前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耳边传来温柔的声音,却看不见其人,只能隔着帘子假装呼唤卖花的人。

注释:

  • 绿阑干:绿色的栏杆,指的是护栏。
  • 水鳞鳞:水面波光闪烁的样子,像鱼鳞一样。
  • 苏小门:指苏堤的一个小门,位置在西湖边。
  • 柳弄春:柳树在春风中摇曳,表现春天的气息。
  • 语声娇:柔和动听的声音。
  • 佯唤:假装呼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无,元代诗人,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南宋文化传承时期,诗人受西湖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春日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西湖所见》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春日景象,展现了优雅的自然风光。诗中通过“绿阑干”、“水鳞鳞”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春天氛围。而“柳弄春”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美好的联想。诗人的细腻观察与感受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情感。

在听到“语声娇”时,诗人又在此刻表达出一种内心的渴望与寻觅,虽然声音动人,但却无法看到其人,这种隔绝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淡淡的惆怅。最后一句“隔帘佯唤卖花人”,仿佛在暗示诗人虽然希望与美好事物亲近,但却又有一种无奈的距离感。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让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西湖的景色,绿栏杆保护着波光粼粼的水面,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生机。
    • 第二联通过“柳弄春”形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而“听得语声娇不见”则引入了声音与视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渴望。
    • 最后一句通过“佯唤”表现出一种假装的无奈,暗示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距离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水面波光被比喻为“水鳞鳞”,生动形象。
    • 拟人:柳树“弄春”,赋予了生命的气息。
    • 对仗:两联形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春日美景,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

意象分析:

  • 绿阑干:象征着春的生机与活力。
  • 水鳞鳞:代表了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寓意着流动的时光。
  • :象征柔美与生命力,是春天的代表。
  • 语声娇:暗示着与美好事物的距离感,表现诗人的情感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绿阑干”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栏杆
    B. 绿树
    C. 绿水
    D. 绿草

  2. “水鳞鳞”用来形容什么? A. 鱼群
    B. 波光
    C. 树影
    D. 花瓣

  3. 诗人听到的“语声娇”是指什么? A. 鸟鸣
    B. 风声
    C. 柔和的声音
    D. 水声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以将《西湖所见》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西湖所见》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庐山谣》则偏向于气势磅礴的描写。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在描绘自然时的风格差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名作选》
  • 《元代诗人研究》
  • 《西湖文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