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

时间: 2024-11-10 10:04:59

说著时难心自寒,斜阳焦土更无边。

故家空梦莺花地,残户不成蚕麦天。

造物未应终绝物,今年莫省是何年。

郁攸独免侵乡校,也向斯文要结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
作者: 陈著

说著时难心自寒,
斜阳焦土更无边。
故家空梦莺花地,
残户不成蚕麦天。
造物未应终绝物,
今年莫省是何年。
郁攸独免侵乡校,
也向斯文要结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和个人的忧伤。诗人说,眼下的时局让人心寒,夕阳下的焦土无边无际,仿佛一片荒凉。故乡的美好记忆在梦中闪现,然而现实中已是残破不堪,无法丰收。造物主似乎不应绝对地抛弃万物,今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年头?虽然郁攸(他乡)没有被乡校侵扰,但我仍希望能够与文雅之事结下缘分。


注释:

  • 说著:感叹,表示言谈之间的痛苦。
  • 时难:时局艰难,社会动荡。
  • 心自寒:内心感到寒冷,形容忧伤。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流逝与光阴的无情。
  • 焦土:干枯的土地,象征荒凉与贫瘠。
  • 故家:故乡,指诗人曾生活的地方。
  • 莺花地:美丽的故乡,象征春天的生机。
  • 残户:破旧的房屋,象征衰败的景象。
  • 蚕麦天:原本丰收的季节,指农作物的兴旺。
  • 造物:造物主,指自然或神明。
  • 莫省:不要轻视。
  • 郁攸:他乡,远离故土。
  • 乡校:指乡里学校,象征知识与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诗歌见长,常表达对社会和家庭的忧虑。其作品多反映生活困境与人情冷暖,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社会动荡之际,诗人游历他乡,感受到故乡的荒凉与个人的失落,内心感慨良多,因而作此诗以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

《二月十八日过邑有感二首》是一首充满了对故乡思念与对现实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夕阳、焦土和故乡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篇的“说著时难心自寒”,直接点出诗人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与悲伤。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回忆起故乡的美好,描绘“莺花地”的景象,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突显出故乡的破败与梦境中的美好。后面的“造物未应终绝物”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尽管现实残酷,依然不愿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也向斯文要结缘”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望,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环境艰难,仍希望能够通过文雅的事物来获得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说著时难心自寒:意指在艰难的时局中,内心感到无比寒冷。
  2. 斜阳焦土更无边:夕阳下的荒土象征着无尽的苦难与失落。
  3. 故家空梦莺花地:回忆中的故乡美好与现实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4. 残户不成蚕麦天:破败的房屋和无法丰收的田地,表达了对过往繁荣的惋惜。
  5. 造物未应终绝物:希望造物主不会抛弃万物,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6. 今年莫省是何年:对今年的迷惑与不安。
  7. 郁攸独免侵乡校:在他乡没有受到乡里的文化侵扰,体现出一种自我保护。
  8. 也向斯文要结缘:期望与文化相结缘,寻求精神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夕阳和焦土比作内心的孤寂。
  • 对比:故乡的美好与现实的破败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将造物主拟人化,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期待。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刻感慨、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思考和对文化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无奈与伤感。
  2. 焦土:象征荒凉与绝望,反映出社会的动荡。
  3. 莺花地:象征故乡的美好与生机,强调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4. 残户:象征失落与衰退,表达对现实的无奈。
  5. 乡校:象征文化与知识,体现出对教育的重视与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时难”指的是?

    • A. 时间流逝
    • B. 社会动荡
    • C. 个人困境
    • D. 天气变化
  2. “故家空梦莺花地”中“莺花地”象征什么?

    • A. 贫瘠的土地
    • B. 美好的故乡
    • C. 未来的希望
    • D. 个人的悲伤
  3. “造物未应终绝物”中,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忍耐
    • C. 希望
    • D. 疲惫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 李白《庐山谣》: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对比,二者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后者则更关注于社会的变迁与自然的生机。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人研究》 - 研究宋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2. 《古诗词鉴赏》 - 解析古诗词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