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时间: 2025-04-28 01:27: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
作者:张九龄
将命祈灵岳,回策诣真士。
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
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
入室希把袖,登床愿启齿。
诱我弃智诀,迨兹长生理。
吸精反自然,炼药求不死。
斯言眇霄汉,顾余婴纷滓。
相去九牛毛,惭叹知何已。
白话文翻译:
我遵循命令去祈求灵山的庇佑,返回时拜访了那位真士。
我在绝尘的小路上探寻,数里之外就闻到了奇异的香气。
庭院里有八棵桂树,两个童子恭敬地伫立在一旁。
我走入室内,恳请他能把袖子伸出,登上床榻渴望与他交流。
他引导我放弃世俗的智慧,来探求长生的道理。
吸取精华,反归自然,炼制药物以求长生不死。
这些话语渺远如天汉,我却依然婴儿般困惑。
我们之间的距离如同九牛之毛,让我惭愧,不知该如何是好。
注释:
- 灵岳:指南岳,即南岳衡山,古时被视为神圣之地。
- 真士:指道士,修道之人,能通灵验。
- 异香:特殊的香气,象征道教的神秘和灵气。
- 把袖:表示对道士的恭敬和请求。
- 智诀:世俗的智慧和技巧。
- 吸精:道教炼丹术中的一种方法,借以养生。
- 婴纷滓:婴儿般的困惑,指对道理的无知和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曾任宰相。他的诗风典雅,内容多涉及山水、田园和道教思想,体现了高远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岳,表达了作者对道教修炼的向往及与道士交流的渴望。在繁忙的政治生活中,张九龄寻求精神的寄托和自我超越,反映出唐代士人对道教的崇敬以及对长生不死的渴望。
诗歌鉴赏:
《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展现了张九龄与道教哲学的深厚联系。诗中通过描绘南岳的神圣氛围和道士的智慧,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长生的渴望。
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开头几句描绘了去灵岳祈求神灵庇佑的过程,紧接着对道士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神秘的结合。特别是“绝迹寻一径,异香闻数里”一句,表现出追寻真理和灵性的过程中的美好感受,仿佛是对道教修道的理想化描绘。
在交流中,道士邀请张九龄放弃世俗之智,探求长生的道理,反映出道教崇尚自然和内心修养的思想。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与道士之间的距离感,既有对道理的渴望,也有对自身无知的自省,显示出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深邃的哲学思考,体现了张九龄作为唐代诗人的风范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将命祈灵岳:我遵循命令,向神灵的山岳祈愿。
- 回策诣真士:返回后拜访了那位道士。
- 绝迹寻一径:在这条幽静的小路上探寻。
- 异香闻数里:数里之外就能闻到奇异的香气。
- 分庭八桂树:庭院中有八棵桂树。
- 肃容两童子:两个童子恭敬地伫立在一旁。
- 入室希把袖:我走进室内,恳请他能把袖子伸出。
- 登床愿启齿:渴望与他交流。
- 诱我弃智诀:他引导我放弃世俗的智慧。
- 迨兹长生理:来探求长生的道理。
- 吸精反自然:吸取精华,反归自然。
- 炼药求不死:炼制药物以求长生不死。
- 斯言眇霄汉:这些话语渺远如天汉。
- 顾余婴纷滓:我却依然婴儿般困惑。
- 相去九牛毛:我们之间的距离如九牛之毛。
- 惭叹知何已:让我惭愧,不知该如何是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九牛毛”比喻与道士之间的距离,强调内心的渺小和无奈。
- 对仗:如“分庭八桂树,肃容两童子”,展现了对称美和和谐美。
主题思想:
诗中通过对南岳和道士的描绘,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向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长生的理想。作者对智慧的反思以及对长生的追求,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岳:象征神秘和灵性,代表道教的信仰。
- 异香:代表道教的灵气,体现出修道的境界。
- 八桂树:象征高洁、雅致的生活。
- 童子:象征纯真和对道教的恭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九龄的《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政治的失望
- B. 对道教修炼的向往
- C. 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异香”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味的食物
- B. 道教的灵气
- C. 自然的芬芳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嵩山作》 -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张九龄与王维的作品:两位诗人都受道教影响,张九龄更注重与道士的交流和内心的修炼,而王维则更多展现自然的美和静谧的生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