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宰德清》

时间: 2024-09-19 21:55:18

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

不闻宽赋敛,因此转流离。

天意未如是,君心无自欺。

能依四十字,可立德清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宰德清
作者:杜荀鹤

乱世人多事,耕桑或失时。
不闻宽赋敛,因此转流离。
天意未如是,君心无自欺。
能依四十字,可立德清碑。

白话文翻译

在动荡的时代,人民面临许多烦恼,耕作和种植的时间也因此而失去。
听不到宽松的赋税政策,所以人们不得不四处流离。
天命并非如此,君王的内心也不应自欺。
如果能遵循四十字的教诲,就可以立下德清的碑文。

注释

字词注释

  • 乱世:动荡不安的时代。
  • 耕桑:指农耕和桑树种植,象征农业生产。
  • 宽赋敛:指宽松的赋税政策。
  • 流离:流亡和离散,生活不定的状态。
  • 君心无自欺:君主不应自欺欺人。
  • 四十字:指某种道德或行为规范,具体内容未明。

典故解析

  • “四十字”可能源于古代经典或道德教育,强调君主应当节俭和爱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45年-约903年),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游。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山水田园诗。杜荀鹤生活在唐朝中后期,正值社会动荡,民众困苦,他的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送人宰德清》写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对当时政局感到忧虑,尤其是人民的生计问题。诗中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渴望以及对君主的劝诫。

诗歌鉴赏

《送人宰德清》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动荡的诗,诗人通过对当时农民困境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怀。开篇“乱世人多事”,直接点出社会动荡带来的种种问题,接着用“耕桑或失时”展示了农民因赋税重压而无法安心耕作的无奈,反映出民生困苦。接下来的“不闻宽赋敛”,则强调了当时缺乏宽松政策的现实,进一步加深了人民的困境。

“天意未如是,君心无自欺”表达出诗人对当权者的期望,希望君主能明白民众的心声,施行宽政。最后一句“能依四十字,可立德清碑”则是对理想政治的呼唤,若能遵循道德与法则,便可建立一个清明的政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乱世人多事:描述动荡时代人们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
  • 耕桑或失时:说明农民的耕作受到影响,无法按时进行农业生产。
  • 不闻宽赋敛:暗指当时政策不利,缺乏宽松的税收措施。
  • 因此转流离:由于赋税沉重,民众不得不流离失所。
  • 天意未如是:表达对自然法则和社会伦理的思考,认为天命不应如此。
  • 君心无自欺:劝告君主不应自我欺骗,需正视民生问题。
  • 能依四十字:若遵循古训或道德规范,
  • 可立德清碑:可建立一块铭刻德行的碑文,象征着理想的政治状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耕桑或失时”与“不闻宽赋敛”,形成鲜明的对比。
  • 设问:用“天意未如是”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社会动乱与民生困苦展开,呼唤君主应当施行宽政,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与良政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世:象征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
  • 耕桑:象征农民的生计与辛劳。
  • 德清碑:象征理想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良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宽赋敛”主要是指什么?
    A. 高额税收
    B. 宽松的税收政策
    C. 农业生产
    D. 政治斗争

  2. 诗人希望君主应当:
    A. 继续加税
    B. 自欺欺人
    C. 关注民生
    D. 忽视民意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展开?
    A. 个人情感
    B. 国家政策与民生
    C. 自然景观
    D. 个人理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关注民众疾苦与国家动荡。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杜荀鹤:两者均在诗中反映社会现实,但杜甫多以沉重的笔调揭示民生困苦,而杜荀鹤则在劝诫中包含了对理想政治的希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这样,读者不仅能欣赏到《送人宰德清》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其社会意义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