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塞曲》
时间: 2025-01-26 04:2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塞曲
释惠崇 〔宋代〕
边烽久不息,戍鼓何鼟鼟。
五月无青草,滂沱流断冰。
胡儿昧形胜,汉骑恣凭陵。
出号朔风起,受降沙垒崩。
楼烦已纳款,天意口威稜。
归佩封侯印,喧然世所称。
白话文翻译:
边疆的烽火长久不息,戍楼的鼓声时常传来。
五月时节却没有青草,滂沱大雨使得冰雪纷纷融化。
胡人的孩子们在战斗中迷失了形态,汉朝的骑兵肆意侵犯。
号角声中北风呼啸,降敌的沙土堆积崩溃。
楼烦地区已经接受了朝贡,天意使得威严更加显赫。
归来时佩戴封侯的印章,喧闹的称赞声不绝于耳。
注释:
字词注释:
- 烽:烽火,边境的警报信号;
- 戍鼓:守卫边疆的鼓声;
- 滂沱:形容雨大;
- 胡儿:指胡人,边疆少数民族;
- 汉骑:汉朝的骑兵;
- 号角:战争信号;
- 纳款:接受朝贡;
- 天意口威稜:天意使得威严更加显赫;
- 佩:佩戴。
典故解析:
- 楼烦:古地名,指代边疆地区;
- 封侯印:古代封爵的印章,象征地位和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惠崇,宋代诗人,生平不详,诗风豪放,常以边塞题材为主,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
创作背景:
《古塞曲》创作于边疆动荡时期,时值北方民族入侵,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古塞曲》通过描绘边疆的战火与紧张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思考。诗的开头以“边烽久不息,戍鼓何鼟鼟”两句,生动地表现了边境的紧迫感,烽火与鼓声交织,形成一种紧张的氛围。接着,诗中提到“五月无青草”,意指战乱之下,春天的生机被毁灭,象征着战争对生命的摧残。随后,诗人描绘了胡儿迷失与汉骑肆意的对比,突显了战争对人性的影响和无辜者的遭遇。“出号朔风起,受降沙垒崩”,则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混乱与不安。
最后两句“楼烦已纳款,天意口威稜”与“归佩封侯印,喧然世所称”则透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胜利的期望,也有对战争带来的荣耀与痛苦的反思。整首诗用词凝练,意象丰富,充分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深思,具有深刻的历史感与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边烽久不息,戍鼓何鼟鼟。
表达了边疆战事不断,警报声此起彼伏的紧迫感。 - 五月无青草,滂沱流断冰。
描述了战乱中的自然景象,春天的草木因战争而凋零。 - 胡儿昧形胜,汉骑恣凭陵。
突显了胡人孩子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汉军肆意侵犯的残酷现实。 - 出号朔风起,受降沙垒崩。
战争的号令与北风,暗示了战斗的激烈与混乱。 - 楼烦已纳款,天意口威稜。
楼烦地区的归附与朝贡,反映了政治现实。 - 归佩封侯印,喧然世所称。
表达了对胜利与荣誉的追求,同时也暗含对战争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边烽久不息,戍鼓何鼟鼟”;
- 比喻:如“滂沱流断冰”,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边疆战争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对自然的破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警觉与战争;
- 戍鼓:代表守卫与不安;
- 青草:象征生机与美好;
- 胡儿:无辜者,战争的牺牲品;
- 汉骑:象征国家与军队的力量;
- 沙垒:战争的破坏与混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儿”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胡人
C. 满族 -
诗的开头两句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伤感
B. 紧迫感
C. 平静 -
“归佩封侯印”中的“封侯印”象征什么?
A. 荣誉与地位
B. 失败与失落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高适《燕歌行》:同样描写边塞战争的诗作。
- 王昌龄《出塞》:以边塞为背景,表达对战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对比《古塞曲》与王之涣《登鹳雀楼》,前者着重于战争的苦痛,后者则表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历史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边塞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