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西园登山 张栻 〔宋代〕 日光射崖冰雪色,风壑传响松龙吟。 但忻耳目得所遇,不觉山高几许寻。
白话文翻译:
阳光照在山崖上,映出冰雪的色彩,风穿过山谷,传来松树如龙吟般的声音。 我只是欣喜于眼前的美景和耳边的声音,并不觉得山有多高,需要多少步才能到达。
注释:
字词注释:
- 日光射崖:阳光照射在山崖上。
- 冰雪色:形容阳光下的山崖如同覆盖着冰雪一样洁白。
- 风壑传响:风穿过山谷,产生回响。
- 松龙吟:松树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形容其声如龙吟。
- 但忻:只是感到欣喜。
- 耳目得所遇:指眼前的美景和耳边的声音。
- 不觉山高几许寻:不觉得山有多高,需要多少步才能到达。
典故解析:
- 松龙吟:此处用“龙吟”来形容松树的声音,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力量和尊贵,用以形容松树的声音,增强了其雄浑和壮丽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约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西园登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高山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登山时的自然美景。首句“日光射崖冰雪色”以阳光照射下的山崖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明亮而纯净的氛围。次句“风壑传响松龙吟”则通过风声和松声的描写,增强了山间的动感和生命力。后两句“但忻耳目得所遇,不觉山高几许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高山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日光射崖”和“冰雪色”描绘了阳光下的山崖,形成了一种明亮而纯净的视觉感受。
- 次句“风壑传响松龙吟”通过风声和松声的描写,增强了山间的动感和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欣赏。
- 后两句“但忻耳目得所遇,不觉山高几许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高山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
修辞手法:
- 比喻:“松龙吟”用龙吟来形容松树的声音,增强了其雄浑和壮丽的意境。
- 拟人:“风壑传响”将风穿过山谷的声音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传递信息的能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高山的超然态度,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光射崖:阳光照射下的山崖,形成明亮而纯净的视觉感受。
- 风壑传响:风穿过山谷的声音,增强了山间的动感和生命力。
- 松龙吟:松树被风吹动时发出的声音,形容其声如龙吟,增强了其雄浑和壮丽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松龙吟”形容的是什么声音? A. 风声 B. 松树声 C. 龙吟声 D. 鸟鸣声
-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高山的什么态度? A. 畏惧 B. 超然 C. 好奇 D. 厌恶
答案: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春日》:通过春天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词对比:
- 张栻的《自西园登山》与朱熹的《春日》: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但张栻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高山的超然态度,而朱熹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春天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是研究宋诗的重要参考书。
- 《张栻诗集》:收录了张栻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张栻诗歌的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