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1:34:17

手托香腮凭未久。

底事春光,还似年时旧。

一曲渭城城外酒。

沈郎谁见腰支瘦。

客舍青青堤畔柳。

嫩叶柔条,不减苏堤有。

习习轻风飘翠袖。

斜阳新月人归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手托香腮凭未久。底事春光,还似年时旧。一曲渭城城外酒。沈郎谁见腰支瘦。客舍青青堤畔柳。嫩叶柔条,不减苏堤有。习习轻风飘翠袖。斜阳新月人归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愁绪。诗人手托着香腮,似乎刚刚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想起往年同样的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慨。在渭城的酒楼外,听那一曲曲酒歌,感慨不已,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自己纤细的腰肢。客栈旁的柳树依旧青翠,嫩叶轻柔,和苏堤的景致相比毫不逊色。微风轻拂,飘动着翠色的衣袖,夕阳西下,新月冉冉升起,归来的游人渐渐稀少。

注释:

  • 香腮:指女子的面颊,形容女子的美丽。
  • 春光:春天的光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渭城:指的是渭水之畔的城池,渭城在唐诗中常被提及。
  • 沈郎:可能指心中思念的人。
  • 腰支瘦:形容女子的身材纤细。
  • 客舍:旅店,寓意暂时的居所。
  • 堤畔柳:指堤岸边的柳树,象征着生机与柔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文漪,现代诗人,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著称,常在诗中融入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色的描绘。她的诗作多反映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春季的傍晚,诗人处于一种怀旧与柔情的状态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往日的回忆,在自然景色中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二》是一首充满了春意和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手托香腮凭未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沉醉于春光中的娇羞和思绪。春天的到来总让人倍感亲切,而诗人似乎在此时回忆起了往年的美好时光,那种“春光,还似年时旧”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这首诗中,饮酒的场景与城市的美丽形成了鲜明对比,透出一种孤独的情感。渭城的酒声伴随着诗人的思念,展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特别是“沈郎谁见腰支瘦”,在欣赏春光的同时,也隐含了对恋人的渴望与思念,显得格外动人。

后半部分的描写更是将春日的美好与离别的愁绪结合在一起,堤畔的柳树、嫩叶的柔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致,也象征着生命的青春与无常。诗人以“习习轻风飘翠袖”和“斜阳新月人归后”结束,给人一种惆怅与思索的余韵,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无奈与美好并存的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手托香腮凭未久: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女子托腮沉思的姿态,营造出一种娇羞和美丽的氛围。
  2. 底事春光,还似年时旧:表达了对往年美好时光的怀念,春光依旧,但心境却已不同。
  3. 一曲渭城城外酒:渭城的酒歌,传递出一种欢快而又带着些许愁绪的情感。
  4. 沈郎谁见腰支瘦:暗示了思念的对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感。
  5. 客舍青青堤畔柳: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将自然美与诗人情感结合。
  6. 嫩叶柔条,不减苏堤有:将柳树与苏堤相比较,强调了春天的生命力。
  7. 习习轻风飘翠袖:轻风拂动衣袖,表现出一种轻盈的生活状态。
  8. 斜阳新月人归后:在夕阳和新月的映衬下,诗人感到孤独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将春光比作往年的美好时光,表达诗人的情感。
  • 拟人:描写自然景物时,赋予其生命与情感,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句,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增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一种美丽而又惆怅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腮:代表女性的美丽与青春。
  • 春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渭城:历史文化的象征,承载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
  • 堤畔柳:象征着生命的柔美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手托香腮”意指什么? A. 酒醉的状态
    B. 美丽的女子在沉思
    C. 忧伤的回忆

  2. “一曲渭城城外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孤独和思念
    C. 怀旧

  3. 诗中提到的“堤畔柳”有什么象征意义? A. 生命的脆弱与柔美
    B. 自然的宁静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李煜,表达了同样的思念与愁绪。
  • 《春望》:杜甫,描绘了春天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蝶恋花》《如梦令》: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怀旧,后者则关注于爱情的甜蜜。

参考资料:

  • 诗词集《赵文漪诗选》
  • 相关研究书籍《现代诗人的情感世界》
  • 学术文章《从赵文漪的诗看当代女性诗人的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