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时间: 2025-01-11 02:39:00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作者: 贺铸 〔宋代〕

花院深疑无路通。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当时偏恨五更钟。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楚梦冷沈踪。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画桥临水凤城东。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花园深处的幽静场景,似乎没有通向外界的路。碧色的纱窗下映出白色的玉芙蓉,令我回忆起那时对五更钟的怨恨。我们分手的地方,斜月下的小窗帘透出清冷的梦境,楚地的梦境让人感到迷茫和失落。那双金缕做的枕头,床上却是半边空荡荡的。画桥临水,凤城在东边,楼前的柳树在秋风中显得憔悴不堪。

注释:

  • 花院: 花园,指种满花的院子。
  • 无路通: 没有通向外界的道路,表达孤独和与世隔绝的感觉。
  • 碧纱窗: 绿色的纱窗,形容窗帘的颜色和轻盈。
  • 玉芙蓉: 玉色的芙蓉花,象征美丽和清雅。
  • 五更钟: 清晨的钟声,古时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 楚梦: 指楚地的梦境,暗示对故乡或过去的思念。
  • 金缕枕: 用金线织成的枕头,象征奢华与美好。
  • 画桥: 描绘的桥,形象生动,代表着连接和相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孟浩,号秋水,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生于1052年,卒于1125年。他的词风清新俊逸,擅长抒情,情感细腻,常带有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小重山》创作于贺铸的晚年,诗人经历了个人生活的波折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愈加沉郁。词中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诗歌鉴赏:

《小重山》是一首抒情词,展现了孤独和思念的情感。开篇描绘了一个幽静的花园,花院深处没有通向外界的路,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碧纱窗下的玉芙蓉,象征着美丽而清新的事物,却又令人感到一丝无奈与怅惘。五更钟的叮咚声,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也是对过去时光的悔恨与心痛。

接着,诗人提到的楚梦冷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的追忆。一双金缕枕的描写,暗示着曾经的温存与如今的空虚,床上的半床空荡荡,进一步加深了孤寂的感觉。最后,画桥临水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忧伤的氛围,楼前柳树在秋风中憔悴的景象,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透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院深疑无路通": 描绘了一个幽静的花园,暗示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 "碧纱窗影下,玉芙蓉": 形象生动,烘托出美好的环境和心境。
  • "当时偏恨五更钟": 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怨恨。
  • "分携处,斜月小帘栊": 记忆中的美好时光,带着淡淡的忧伤。
  • "楚梦冷沈踪": 反映对故乡的思念和失落。
  •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象征曾经的温存与现在的孤独。
  • "画桥临水凤城东": 抒发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怀念。
  •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 柳树的憔悴映射出诗人的心情,充满了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玉芙蓉"比喻美好而清新的事物。
  • 拟人: "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孤独、思念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逝去时光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院: 象征美丽、柔情与孤独。
  • 碧纱窗: 代表清新与宁静。
  • 玉芙蓉: 象征纯洁与高雅。
  • 金缕枕: 代表奢华和温暖的回忆。
  • 画桥: 象征连接与相通的美好。
  • 楼前柳: 代表时间的流逝和思念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重山的作者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贺铸
    C) 苏轼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碧纱窗影下”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孤独
    B) 美丽
    C) 忧伤
    D) 以上皆是

  3. “一双金缕枕,半床空” 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温馨
    B) 失落
    C) 开心
    D) 满足

答案:

  1. B) 贺铸
  2. D) 以上皆是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同样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孤独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 反映了对朋友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贺铸《小重山》与李清照《如梦令》: 二者都通过细腻的意象表达思念之情,但贺铸更侧重于孤独的感受,而李清照则在怀念中带有更多的柔情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学概论》
  • 《贺铸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