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冲天·迷祛惑去》

时间: 2025-01-11 15:08:32

迷祛惑去。

正好修行做。

清静是根源,真门户。

切莫他寻,恐遗遗望仙路。

闲闲更闲处。

灵根元明,转转愈为开悟。

功圆行满,唯有红霞聚。

往昔得遭逢,亲师父。

此则专来教长生诀,频频顾。

方知今得度。

便许相随,永永其携云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鹤冲天·迷祛惑去
作者: 王哲 〔元代〕

迷祛惑去。正好修行做。
清静是根源,真门户。
切莫他寻,恐遗遗望仙路。
闲闲更闲处。
灵根元明,转转愈为开悟。
功圆行满,唯有红霞聚。
往昔得遭逢,亲师父。
此则专来教长生诀,频频顾。
方知今得度。
便许相随,永永其携云步。

白话文翻译:

迷惑已去,正是修行的好时机。
清静是修行的根源,是真正的入口。
切不可去他处寻求,恐怕会遗失通往仙路的希望。
在闲适的地方更显得闲适。
灵根本自明澈,转动之下愈发悟晓。
功德圆满,唯有红霞汇聚。
往昔曾经相逢,亲爱的师父。
他特意来教授长生的秘诀,时常关照。
如今才明白得度的道理。
于是就允许彼此相随,永远携手云行。

注释:

  • 迷祛:迷惑去除。
  • 清静:指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 灵根:指内心的本性或灵性。
  • 红霞:象征美好、吉祥的事物。
  • 长生诀:指长生不老的秘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哲,元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多涉及道教思想和修行哲学,风格深受道教影响,追求超脱与永恒。

创作背景:

《鹤冲天·迷祛惑去》写于一个修行者内心觉悟的时刻,反映了道教对清静和内心明澈的追求。此诗不仅是对自身修行的反思,也是在元代文化背景下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的认识和追求。诗中通过“迷祛惑去”引入主题,表明内心的迷惘已然消失,迎来了修行的良机。王哲巧妙地将“清静”与“真门户”联系在一起,强调内心的宁静是开启真正智慧的关键。

诗中反复提到“闲闲更闲处”,展现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暗示修行并非是在外界的繁忙中,而是在内心的宁静中。接着提及“灵根元明”,象征着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理,只有在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中,才能够逐渐开悟。

“功圆行满,唯有红霞聚”则是对修行成果的赞美,红霞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念。最后,诗人提到“亲师父”,体现了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恩,师父的教导是他修行路上的重要引导。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修行者的心路历程,也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深邃与优雅,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迷祛惑去。”:表示心中的迷惘与疑虑已经消除。
  2. “正好修行做。”:是修行的最佳时机。
  3. “清静是根源,真门户。”:内心的宁静是通往真理的入口。
  4. “切莫他寻,恐遗遗望仙路。”:不应向他处求索,以免失去通往理想境界的机会。
  5. “闲闲更闲处。”:强调在宁静的状态下,修行更为有效。
  6. “灵根元明,转转愈为开悟。”:内心的灵性本自明亮,经过不断的思考与领悟,愈加清晰。
  7. “功圆行满,唯有红霞聚。”:修行的成果已然成熟,如美丽的红霞般聚集。
  8. “往昔得遭逢,亲师父。”:回忆与师父相遇的经历,感恩于师长的教导。
  9. “此则专来教长生诀,频频顾。”:师父专门来教导长生的秘诀,常常关照。
  10. “方知今得度。”:才明白自己如今的觉悟。
  11. “便许相随,永永其携云步。”:允许彼此相伴,永远携手共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比作“云步”,形象生动。
  • 对仗:如“迷祛惑去,正好修行做”,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内心的清静和对修行的执着,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与对师长的感恩,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与超脱。
  • 红霞:象征美好与吉祥。
  • 灵根:象征内心的智慧与本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清静”指的是什么? A) 外在环境的安静
    B) 内心的宁静
    C) 人际关系的和谐
    D) 生活的简单

  2. 诗中“迷祛惑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迷惘与失落
    B) 恢复与觉悟
    C) 焦虑与烦恼
    D) 不安与恐惧

  3. “灵根元明”意指什么? A) 外在的聪慧
    B) 内心的本性明亮
    C) 生活的丰富多彩
    D) 人际关系的和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庐山谣》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哲的《鹤冲天·迷祛惑去》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均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前者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修行,后者则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两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 《王哲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