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守仲冶二首》

时间: 2025-01-26 00:30:01

二年田里内,民不识追胥。

官府绝无事,使君惟读书。

俭于住家日,臞似下车初。

太末方凋弊,公行不可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范守仲冶二首

二年田里内,民不识追胥。
官府绝无事,使君惟读书。
俭于住家日,臞似下车初。
太末方凋弊,公行不可徐。

白话文翻译

这两年间,田地里的人们不再认识追逐官吏的人。
官府里没有任何事务,使得您只好专心读书。
生活在家里节俭,身材瘦弱,仿佛刚下车时。
时局刚刚开始衰败,公事的进行不能再拖延。

注释

  • 追胥:追逐官吏的人,通常是指那些依附于官府的人。
  • 官府绝无事:官府没有任何政务,暗指政治清明或无所作为。
  • 使君:称呼范守仲,可能是指任职的官员。
  • 俭于住家日:在家里的生活十分节俭。
  • 臞似下车初:像刚下车时那样瘦弱,形容生活困苦。
  • 太末:即“太末”,指时局的衰退。
  • 公行不可徐:公事的进行不能拖延,暗指时局紧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秋水,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文学家,工诗、词、文,尤以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常以民生疾苦为题材,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势衰微、民生艰难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范守仲的送别,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切。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送范守仲冶二首》通过对范守仲的送别,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官府清明、民众安宁的渴望。在前两句中,诗人以“二年田里内,民不识追胥”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农村的宁静和人们对官府的漠然,显示出一种社会的自我调适。这种宁静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官府的“绝无事”则暗示着政治的失职与民生的困顿。

接下来的“使君惟读书”,更是表现出范守仲的无奈,尽管他身为官员,却只能在清静的环境中读书,无法施展抱负。后面几句“俭于住家日,臞似下车初”则通过身体的描写,反映出生活的拮据与身心的疲惫,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最后一句“公行不可徐”则是对时局的警觉,提醒人们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再拖延。

总体而言,诗歌在描绘现实的同时,带有浓重的忧国忧民情怀,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的深切关怀,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二年田里内,民不识追胥。

    • 在田地里,这两年间,百姓们已不再认识那些追逐官吏的人。通过这一句,诗人展示了社会的变迁,农村的宁静。
  2. 官府绝无事,使君惟读书。

    • 官府里没有任何事务,范守仲只能专心读书,反映出政治的冷清与个人的无奈。
  3. 俭于住家日,臞似下车初。

    • 在家生活节俭,身体瘦弱,像刚下车时那样,传达出生活的困顿与艰辛。
  4. 太末方凋弊,公行不可徐。

    • 时代刚刚开始衰败,公事不能再拖延,警示社会必须醒悟,及时行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官府绝无事,民不识追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 比喻:用“臞似下车初”比喻生活的困苦,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困苦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对政治清明和民生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里:象征着农民的生活和社会底层的状态。
  • 官府:代表着政治权力的象征。
  • :象征着知识与理想,反映了个人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 :象征着生活的拮据和节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官府绝无事”是什么意思? A. 官府繁忙
    B. 官府没有事务
    C. 官府工作高效
    D. 官府一切正常

  2. 诗中的“使君”指的是谁? A. 诗人
    B. 范守仲
    C. 田里的农民
    D. 官府的官员

  3. “俭于住家日”反映了什么? A. 生活富裕
    B. 生活节俭
    C. 生活幸福
    D. 生活安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个体的痛苦反映社会的冷漠,风格与刘克庄的诗歌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