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同千里,寒乡又一秋。 床随桧阴侧,巾与桂香浮。 此夕山中趣,它年霅上游。 诸儿皆楚语,老子自商讴。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照耀千里,寒冷的家乡又迎来了一个秋天。 床铺随着桧树的阴影而倾斜,头巾上飘着桂花的香气。 今晚在山中的趣味,将成为未来在霅上的回忆。 孩子们都说着楚地的方言,而我独自吟唱着商调的歌曲。
注释:
- 明月同千里:形容月光普照,千里共婵娟。
- 寒乡:指作者的家乡,寒冷之地。
- 桧阴:桧树的阴影。
- 桂香:桂花的香气。
- 霅上: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作者未来计划去的地方。
- 楚语:楚地的方言。
- 商讴:商调的歌曲,古代音乐的一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子固,号东野,南宋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此诗作于中秋之夜,作者回忆去年此时在吴兴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中秋之夜,作者回忆去年此时在吴兴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通过对月、桂、桧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对月、桂、桧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首句“明月同千里”即展现了中秋之夜月光的普照,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次句“寒乡又一秋”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后两句通过对床、巾的描写,以及对山中趣味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楚语和商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中秋思乡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同千里:首句即展现了中秋之夜月光的普照,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寒乡又一秋:次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床随桧阴侧:通过对床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自然环境中的宁静与舒适。
- 巾与桂香浮:通过对巾的描写,以及桂香的浮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 此夕山中趣:通过对山中趣味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 它年霅上游:通过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 诸儿皆楚语:通过对楚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自豪。
- 老子自商讴:通过对商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明月同千里”中的“同千里”比喻月光的普照。
- 拟人:如“床随桧阴侧”中的“随”字赋予床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诸儿皆楚语,老子自商讴”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对月、桂、桧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通过对床、巾的描写,以及对山中趣味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楚语和商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着团圆和思念。
- 桂香:象征着中秋的气息和美好的生活。
- 桧阴:象征着自然的宁静和舒适。
- 楚语:象征着家乡的文化和情感。
- 商讴:象征着个人的情感和抒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月同千里”中的“同”字是什么意思? A. 相同 B. 一起 C. 如同 D. 共同
- 诗中“寒乡又一秋”中的“寒乡”指的是什么? A. 寒冷的地方 B. 作者的家乡 C. 寒冷的季节 D. 寒冷的天气
- 诗中“床随桧阴侧”中的“随”字是什么意思? A. 跟随 B. 随着 C. 随意 D. 随便
- 诗中“诸儿皆楚语”中的“楚语”指的是什么? A. 楚地的方言 B. 楚地的语言 C. 楚地的文化 D. 楚地的习俗
答案:
- C. 如同
- B. 作者的家乡
- B. 随着
- A. 楚地的方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是中秋之作,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作者对兄弟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忧虑。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赵蕃《中秋夜作去年今夕仆自北关过吴兴》:两者都是中秋之作,但苏轼的诗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而赵蕃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诗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赵蕃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