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

时间: 2025-01-10 22:37:42

万里平沙一聚尘,南飞羽檄北来人。

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曲
作者: 贾至 〔唐代〕

万里平沙一聚尘,
南飞羽檄北来人。
传道五原烽火急,
单于昨夜寇新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紧张形势:千里平沙上扬起的尘土,南方的军报飞至,北方的使者赶来。狼烟四起,五原地区烽火连天,单于昨夜对新秦的侵扰使得局势更加严峻。

注释:

  • 平沙:平坦的沙地。
  • 羽檄: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信件,通常是用鸟羽制成的。
  • 传道:传达消息。
  • 五原:指五原郡,地处边塞,常受外敌侵扰。
  • 单于:匈奴的首领,指代敌人。
  • :侵扰、袭击。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单于”是对匈奴首领的称呼,反映了唐代边境战争的历史背景。唐朝与匈奴的关系复杂,诗中通过紧迫的军事信息展示了边疆防务的紧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贾至,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军事和边疆生活,风格豪放而沉稳。

创作背景:当时唐朝正处于与周边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边塞诗成为表达爱国情感和忧国忧民思绪的重要形式。

诗歌鉴赏:

《出塞曲》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疆的紧张气氛。首句“万里平沙一聚尘”以广阔的场景铺开,给人一种辽阔而又荒凉的感觉,暗示着战斗的频繁和士兵的疲惫。接下来的“南飞羽檄北来人”,通过强调消息的急迫性,展现了战争的无情和迅速,似乎在诉说着即将来临的危机。

“传道五原烽火急”进一步强化了紧迫感,五原作为边塞重地,烽火象征着警报和战斗的临近。最后一句“单于昨夜寇新秦”直接点明了敌人的行动,单于的入侵让人感受到国家安危的严重性。这首诗以短小的篇幅,凝练地表达了军事的紧张、边疆的危险,展现了贾至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平沙一聚尘:描绘了辽阔的沙漠,因行军而扬起的尘土,暗示着边境的战事。
  • 南飞羽檄北来人:南方的军报急急而来,北方的使者急速赶到,传递着紧急消息。
  • 传道五原烽火急:在五原地区,烽火已然升起,显示出战斗的紧迫性。
  • 单于昨夜寇新秦:敌人昨夜便已袭扰,对新秦(即唐朝)构成威胁。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
  • 意象:通过“平沙”、“羽檄”、“烽火”等意象传达出边疆的荒凉和战争的紧迫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忧虑,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士兵的艰辛与无奈。

意象分析:

  • 平沙:象征边域的荒凉,暗示战争的环境。
  • 羽檄:象征军情,传递着紧急的信息。
  • 烽火:象征战斗的爆发,警示着边疆的危机。
  • 单于:代表外敌,体现了国家面临的威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单于”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A. 汉族
    B. 匈奴
    C. 冒顿

  2.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一方面展开?
    A. 个人情感
    B. 边疆战争
    C. 田园生活

  3. “南飞羽檄北来人”中的“羽檄”指的是什么?
    A. 军报
    B. 食物
    C. 武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贾至的《出塞曲》和王昌龄的《出塞》都表现了边疆的战争,但贾至更侧重于战争的紧迫感和士兵的无奈,而王昌龄则更强调边塞的壮阔与士人的豪情,二者各具特色,互为映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边塞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