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张二咏雁》

时间: 2024-09-19 21:25:41

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
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
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
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只孤雁在遥远的沧江上觅食的情景。它嘴里叼着芦苇,飞过了紫色的边塞。晨雾弥漫,使得迷离的晨景变得模糊,急促的秋风让它的归途变得艰难。明亮的月光照耀整夜,几夜的霜寒封住了它的身心。如今已无法再鸣叫,心中只感到愧疚,对不起稻谷与粮食。

注释

  • 唼藻:指水鸟捕食水草的声音,形容雁在水边觅食。
  • 沧江:指广阔的河流,这里用来形容环境的遥远与幽静。
  • 紫塞:指边防地区的山塞,寓意雁飞行的方向。
  • 阵照:指阵阵的月光,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 书封:指夜晚的寒霜覆盖,寓意时间的流逝。
  • 稻粱:指稻米与粮食,象征生活的富足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骆宾王,字观光,号冥鸿,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景物及人间情感,尤其擅长描写孤独与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同张二咏雁》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诗人常在江湖间游历,受到大自然的熏陶。这首诗以孤雁为题,表达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通过描绘孤雁的活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孤独的感慨。开头两句“唼藻沧江远,衔芦紫塞长”,将孤雁的栖息环境描绘得十分遥远而又宁静,唤起读者对自然的无限遐想。接下来的“雾深迷晓景,风急断秋行”,则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变化,表现出孤雁在归途上的艰难与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阵照通宵月,书封几夜霜”,夜晚的明月和寒霜的意象,象征着孤雁在艰难环境中对生命的坚持,同时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最后“无复能鸣分,空知愧稻粱”,则是孤雁内心的无奈与羞愧,感受到无法再为自己及他人鸣叫,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归宿的渴望,展现了唐代诗歌特有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唼藻沧江远:描绘孤雁在广阔的江边觅食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空旷的氛围。
  2. 衔芦紫塞长:孤雁嘴衔着芦苇,飞向遥远的边塞,暗示孤独的旅程。
  3. 雾深迷晓景:晨雾弥漫,模糊了景象,象征内心的迷茫。
  4. 风急断秋行:急风使得秋天的归途变得艰难,反映出生命旅途的曲折。
  5. 阵照通宵月:月光明亮,象征着希望与指引。
  6. 书封几夜霜:几夜的霜寒,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7. 无复能鸣分:孤雁已无法再鸣叫,表现出内心的无助与孤独。
  8. 空知愧稻粱:对不起稻米与粮食,表达对生活的愧疚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雁的鸣叫比作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 拟人:将自然景象描绘得有情有景,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孤雁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孤独与归属的渴望,通过描绘孤雁在自然中的艰难旅程,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与故乡的情感依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沧江:象征广阔与自由,同时也暗含孤独。
  • 芦苇:代表自然与生存的依赖,寄托着生命的希望。
  • :象征迷茫与不确定性,反映内心的挣扎。
  • 月光:象征希望与光明,给孤雁指引的力量。
  •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唼藻”指的是: A. 水鸟捕食水草的声音
    B. 秋天的景象
    C. 雁的鸣叫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紫塞”是指_____

  3.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绘孤雁的旅程,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感慨。(对/错)

答案

  1. A
  2. 边防地区的山塞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比较骆宾王的《同张二咏雁》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现了浓厚的孤独感,但骆宾王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描绘,而杜甫则通过兄弟情感反映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骆宾王研究》
  • 《唐代诗人风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