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

时间: 2025-01-11 10:18:41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竹,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渫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竹,隔溪鱼舟。
可人如玉,步渫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白话文翻译:

涓涓的溪水在群松之间流淌,
阳光下,竹子上覆盖着白雪,隔着小溪有一只渔舟。
那人如同美玉般可人,步履轻盈,寻觅幽静之处,
时而驻足观望,时而又继续前行,心中澄澈悠远。
她的神韵出自古代,淡雅得让人无法捉摸。
就像清晨的明月,像秋天的气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涓涓:形容水流细小而柔和。
  • 漪流:指水面的涟漪,波光粼粼。
  • 可人如玉:形容人如玉石般美丽动人。
  • 步渫:轻盈地走,渫指轻快的步伐。
  • 载瞻载止:时而停下观望,时而继续前行。
  • 神出古异:神韵出众,超越古人。

典故解析:

  • “如月之曙”:月亮升起时的清晨,象征着光明与希望。
  • “如气之秋”:秋天的气息,指的是清新与宁静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唐代诗人,字子长,号逸少,生于公元837年,卒于903年。他在诗歌、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以其山水诗而著称,风格清新隽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与审美追求。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相结合,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诗歌鉴赏:

《二十四诗品》是一首描绘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群松、清流、竹林和渔舟等自然景观,描绘出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开头两句“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既传达了自然的动感,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接着,诗人用“可人如玉,步渫寻幽”将美丽的女子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展现出她的高洁与灵动,使得整个画面更为生动、富有情感。诗中的“载瞻载止,空碧悠悠”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沉醉与向往,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将整首诗推向了一个更为抽象的境界,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与自然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涓涓群松,下有漪流:描绘了溪水在松树间流淌的景象。
  2. 晴雪满竹,隔溪鱼舟:展现了阳光照耀下雪覆盖竹林的清新意象。
  3. 可人如玉,步渫寻幽:形容女子的美丽以及她在自然中轻盈行走的姿态。
  4.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表达了她时而驻足欣赏,时而继续前行的悠然情态。
  5. 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强调了她独特的气质,超越了古代的美。
  6.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将她的美与自然的清晨与秋天的气息相比较,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可人如玉”形象生动地比喻了女子的美丽。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女子的优雅,将人、自然与美的精神相结合,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体现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然与内心和谐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竹、雪:象征着坚韧、高洁、纯洁的品格。
  • 溪水:流动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时间的流逝。
  • 渔舟:代表着宁静的生活状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涓涓”一词在诗中形容的是: A. 细小的水流
    B. 大雨倾盆
    C. 雷声轰鸣
    D. 风声呼啸

  2. “可人如玉”中的“如玉”是指: A. 柔和
    B. 美丽
    C. 坚硬
    D. 光滑

  3. 诗中提到的“晴雪满竹”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A. 冷清
    B. 温暖
    C. 清新
    D. 暴躁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描绘自然景色时更多地融入了人物情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的静谧与孤独感。两者都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诗词鉴赏》
  3. 《司空图与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