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暑不杂兴
作者: 方岳 〔宋代〕
今年不上一竿竹,
渠岂於人亦世情。
风雨尚余千个在,
结巢吾欲听秋声。
白话文翻译:
今年不见一根竹子,
难道这与世间人情无关吗?
风雨中还有千百个竹子在,
我想在这里筑巢,听听秋天的声音。
注释:
- 竿竹:指竹子,竹子在古代常用于制器、建材等,象征清雅和坚韧。
- 渠:这里指“它”,代指竹子。
- 世情:世间的情感与世态。
- 结巢:筑巢,暗示一种归属感和安宁的渴望。
- 秋声:秋天的声音,通常指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象征宁静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字子华,号天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与咏物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盛夏,诗人透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思考与人世间情感的反思。诗人或许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与无常后,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暑不杂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思考。前两句中,诗人提到“今年不上一竿竹”,这不仅是在描绘夏天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生活中的缺失与孤独。竹子作为一种象征,通常代表着坚韧与清雅,诗人无意中揭示了当下环境的缺乏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接下来的“渠岂於人亦世情”,则显示了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感慨,竹子的缺失与世间情感的冷漠产生了某种联系。而“风雨尚余千个在”则表达了尽管环境恶劣,依然存在着希望与生机。这句话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韧性,也暗示了人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找到一丝慰藉。
最后一句“结巢吾欲听秋声”,则是诗人内心渴求宁静的直接表达。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安宁,倾听秋天的声音,象征着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年不上一竿竹:今年没有见到竹子,直接表明了一种失落感。
- 渠岂於人亦世情:竹子的缺失与人世的情感冷漠相关,表达了对社会人情的反思。
- 风雨尚余千个在:尽管环境艰难,但依然有许多竹子存在,象征生命的顽强。
- 结巢吾欲听秋声:渴望在此环境中找到安宁,倾听自然的声音,体现了对宁静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象征着生命的韧性与清雅,隐喻人情世态。
- 拟人:将竹子与人情相联系,赋予竹子以人情世故的意义。
- 对仗:前后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宁静的渴望,展示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希望交织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坚韧、清雅,代表诗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风雨:象征生活的艰难与挑战,隐喻人世的波折。
- 秋声:象征宁静与思考,代表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竿竹”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生命的韧性
C. 人情的复杂 -
诗人希望在什么环境中结巢? A. 夏天的阳光下
B. 秋天的宁静中
C. 冬天的雪白里 -
“风雨尚余千个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郑板桥):同样描绘竹子,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 《山中杂诗》(王维):表现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方岳的《暑不杂兴》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向往,但风格迥异,前者更加沉静而内敛,后者则豪放而奔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