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邬子亭用壁间韵四首》

时间: 2025-04-30 06:58:31

中流掀簸势难停,望断龙祠与戍亭。

胡不少留风止去,塔铃昨者故丁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登邬子亭用壁间韵四首 赵蕃 〔宋代〕

中流掀簸势难停,望断龙祠与戍亭。 胡不少留风止去,塔铃昨者故丁宁。

白话文翻译:

在江流中央颠簸不停,视线尽头是龙祠和戍亭。 为何不让风稍作停留,塔上的铃铛昨日还在叮咛。

注释:

  • 中流:指江河的中央。
  • 掀簸:形容波浪翻滚,船只颠簸。
  • 龙祠:供奉龙王的庙宇。
  • 戍亭:边防的哨所或瞭望台。
  • 胡不:为何不。
  • 少留:稍作停留。
  • 塔铃:塔上的铃铛。
  • 丁宁:叮咛,反复嘱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与当时另一大诗人韩淲齐名,人称“二泉”。赵蕃的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意象和比喻,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晚年在邬子亭登高望远时所作,用壁间韵四首之一。诗中描绘了江流中的颠簸景象,以及对风和塔铃的感慨,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流中的颠簸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首句“中流掀簸势难停”,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江流的汹涌和船只的颠簸,传达出一种无法停歇的动感。次句“望断龙祠与戍亭”,将视线拉向远方,龙祠和戍亭的意象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后两句“胡不少留风止去,塔铃昨者故丁宁”,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风和塔铃的感慨,寄托了诗人对安宁和宁静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赵蕃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中流掀簸势难停”,通过“中流”和“掀簸”两个词,形象地描绘了江流的汹涌和船只的颠簸,传达出一种无法停歇的动感。
  • 次句“望断龙祠与戍亭”,将视线拉向远方,龙祠和戍亭的意象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 第三句“胡不少留风止去”,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风的感慨,寄托了诗人对安宁和宁静的向往。
  • 末句“塔铃昨者故丁宁”,通过“塔铃”和“丁宁”两个词,表达了对塔铃的感慨,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胡不少留风止去”,将风拟人化,表达了对风的感慨。
  • 意象:如“中流掀簸”、“龙祠与戍亭”、“塔铃”等,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江流、风和塔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寄托了对安宁和宁静的向往,以及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中流:象征着动荡和无法停歇的生活。
  • 龙祠与戍亭:象征着历史和远方。
  • 风:象征着变化和无常。
  • 塔铃:象征着往昔的回忆和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中流掀簸势难停”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江流的平静 B. 江流的汹涌 C. 江流的清澈 答案:B

  2. 诗中“望断龙祠与戍亭”中的“龙祠”和“戍亭”分别象征什么? A. 历史和远方 B. 安宁和宁静 C. 动荡和无法停歇 答案:A

  3. 诗中“胡不少留风止去”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风的感慨 B. 塔铃的感慨 C. 江流的感慨 答案:A

  4. 诗中“塔铃昨者故丁宁”中的“丁宁”是什么意思? A. 叮咛 B. 叮当 C. 叮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淲的《涧上》:与赵蕃齐名,同样善于写景抒情,风格清新自然。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赤壁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赵蕃的《晚登邬子亭用壁间韵四首》与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但赵蕃的诗更加凝练,意境更加深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全面介绍,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