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看月》

时间: 2025-01-11 06:16:21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五夜看月
作者: 姚合 〔唐代〕
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白话文翻译:

这轮明月高悬,照耀着千里之外,正值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今晚的月光定然格外明亮,然而我心中思念的情感却与往常不同。天空中微微有露水,四周静寂无风。面对这样的美景,我感到惆怅和孤独,谁能与我一同欣赏这碧空明月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亭亭:形容月亮高悬的样子。
  • 三五: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因这一天月亮最为圆满。
  • 光应绝:月光应当是非常明亮的。
  • 常时思不同:往日的思念情感与今晚有些不同,表达了孤独感。
  • 九霄:高空。
  • 微有露:天空中微微有水汽凝结成露。
  • 惆怅:因思念而产生的忧伤感。
  • 逡巡:徘徊、踌躇。
  • 碧空:指晴朗的天空。

典故解析:

  • 八月十五:中秋节,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赏月、团圆,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
  • 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思念和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字景阳,号青山,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和人情,风格清新,语言简练,常以月亮、秋天等意象表达思乡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可能身处异乡,面对明月而感到思念亲友的孤独与惆怅,借助月亮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八月十五夜看月》是一首典型的中秋主题诗,展现了诗人对明月的欣赏与对离别的惆怅。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高妙,月亮的高悬与四周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以“亭亭千万里”描绘了明月的高远,接着用“此夕光应绝”表达了今夜的月光特别明亮,但随之而来的“常时思不同”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思念之情愈加深沉。

在描写自然景象时,诗人用“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渲染出一种寂静的氛围,给人以清新而又宁静的感觉。然而,这份宁静并未能消除诗人心中的孤独,反而加重了他对离别的感慨。最后一句“谁能看碧空”不仅是对美景的感叹,更是对陪伴的渴望,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亲友的思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情的思索,展现了中秋节团圆的主题与孤独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亭亭千万里:描绘明月高悬,意境深远。
  2. 三五复秋中:指明月正值中秋,暗示节日的背景。
  3. 此夕光应绝:今夜的月光明亮,突显美好。
  4. 常时思不同:往常的思念与今夜的感受形成对比,表达孤独。
  5. 九霄微有露:高空中微有露水,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6. 四海静无风:四周宁静,增强了诗人的孤独感。
  7. 惆怅逡巡别:因离别而感到惆怅,表现出思乡的情感。
  8. 谁能看碧空:渴望有人陪伴,共享这美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幽静的景象,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赋予月亮情感,表现出诗人的思念。
  • 对仗:如“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构成了和谐美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中秋的月亮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与孤独感,展现了佳节的欢愉与内心的惆怅,反映了人对团圆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 秋天:代表丰收与变化,暗示生命的流逝。
  • 露水:象征清冷与孤独,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碧空:象征清明与宁静,形成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五”指的是什么?

    • A. 三天五夜
    • B. 三个月五天
    • C. 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
    • D. 三五成群
  2. 诗中“惆怅”的意思是?

    • A. 快乐
    • B. 失落
    • C. 愤怒
    • D. 高兴
  3. “九霄微有露”这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繁星点点
    • B. 清晨的霜
    • C. 高空的露水
    • D. 细雨纷飞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浓厚的思乡情;而姚合的诗则更倾向于对孤独的感慨。
  • 《月下独酌》:李白在月下饮酒,表达了洒脱的情怀,姚合则是对孤独的深思,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