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时间: 2025-01-11 01:34:09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

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鬓秃犹云少,书多却道穷。
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
幽梦时能忆,闲题底要工。
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

白话文翻译:

鬓角的头发虽已稀疏,但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书籍虽然多,却感到知识的不足。柴门旁竹林稀疏,茅屋坐落在万山之间。偶尔在幽静的梦中能想起往事,闲暇时写字的时候也要讲究工整。不知道蝉鸣在报告夏天,为什么我又要自言自语吟唱风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鬓秃:鬓角的头发稀少。
  • 云少:像年轻人一样,心态依然年轻。
  • 道穷:指知识或学问上感到贫乏。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表示简朴的生活。
  • 疏竹:稀疏的竹子,象征清幽的环境。
  • 幽梦:安静的梦境,代表内心的思绪。
  • 吟风:吟唱风声,表现一种闲适的心态。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生于公元1126年,卒于1206年。他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山居》一诗创作于诗人隐居山林时,反映了他对隐居生活的体悟与感慨。诗中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知识、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山居》是杨万里的一首抒情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全诗通过对个人生活状态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开头的“鬓秃犹云少”一句,既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岁月的接受与淡然;“书多却道穷”则体现了对于知识的追寻和自我反思的深刻,表达了对学问的渴求与焦虑。

接下来的“柴门疏竹处,茅屋万山中”,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山居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感受到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美,正如“幽梦时能忆”所表达的那样,偶尔回忆起往事,但心中却是宁静的。

最后两句“不知蝉报夏,为复自吟风”,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季节变迁的感知与思考。蝉鸣代表着夏天的来临,而吟唱风声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显示了他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的状态。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鬓秃犹云少:尽管年纪增大,头发稀疏,但心态依然年轻。
  2. 书多却道穷:书籍虽然很多,但感到学识贫乏,表达对知识的渴求。
  3. 柴门疏竹处:描绘了隐居的环境,表示生活的简朴。
  4. 茅屋万山中:强调山居的孤独与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
  5. 幽梦时能忆:在梦中偶尔回忆往事,表现出对往昔的思念。
  6. 闲题底要工:闲暇时写字,强调对文字的讲究。
  7. 不知蝉报夏:对季节变化的自然感知。
  8. 为复自吟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自我吟唱,表达内心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书多却道穷”,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如“鬓秃犹云少”,通过头发的状态比喻心态。
  • 意象: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内心宁静的情感。诗人以一种淡泊的态度面对生活,展现了山水田园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鬓秃:象征岁月的流逝与人生的历程。
  • :代表知识与学问的追求。
  • 柴门:象征简朴的生活态度。
  • 疏竹万山:自然的意象,表现山居的清幽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鬓秃犹云少”是指什么?

    • A. 年轻
    • B. 年老
    • C. 忧愁
    • D. 快乐
  2. 诗人以什么方式反思自己的生活?

    • A. 唱歌
    • B. 写诗
    • C. 读书
    • D. 旅行
  3. “书多却道穷”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满意
    • B. 焦虑
    • C. 无所谓
    • D. 欢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但更加突出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首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情感表达与细节描写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