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西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6:3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西湖 其一
作者: 陈凡 〔当代〕
里外西湖水。问曾见几番兴替,几多醒醉。几见帝王歌酒歇,几见万家憔悴。更几见酣红堕翠。飘絮飘花飘不尽,这中间多少凄凉泪。思往事,愁无涘。千愁万恨随风逝。只知今江山似画,霾消天霁。入眼两堤杨柳绿,荡得波光如绮。喜湖畔欢歌潮起。再上孤山凭四照,倩一瓯把我尘襟洗。西子面,特娇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的水景,诗人感慨经历了多少次的兴衰变迁,多少次的清醒和醉酒。目睹过多少帝王的歌舞与饮酒作乐,也看到过多少百姓的憔悴。又见过多少红花满地,飘落的花瓣和柳絮,无法尽数,心中积累了多少凄凉的泪水。回忆往事,愁绪无尽,千愁万恨随风而逝。如今只知江山如画,烟霾消散,天空明朗。眼前两岸的杨柳青翠,波光荡漾如绮丽的图画。欣喜于湖畔的欢歌潮起,再登孤山眺望四方,愿用一瓯清酒洗去我心中的尘埃。西子(西湖美人)面容娇媚,令人心醉。
注释
-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湖泊,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著称。
- 兴替: 兴盛与衰败的变化。
- 帝王: 指古代的皇帝。
- 酣红堕翠: 形容花瓣如酒般酣醉,落在翠绿色的草地上。
- 飘絮飘花: 指春天的柳絮和花瓣纷飞。
- 千愁万恨: 形容忧愁和怨恨非常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凡,现代诗人,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现代,诗人借西湖的美景,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贺新郎·西湖 其一》以西湖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当前美好生活的珍视。开篇以“里外西湖水”引入,生动地勾勒出西湖的自然景观,接着通过“问曾见几番兴替,几多醒醉”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世的无常。诗人用“几见帝王歌酒歇,几见万家憔悴”描绘了权贵的奢华与百姓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在诗中,“飘絮飘花飘不尽”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绚丽多彩,也象征着人情冷暖与生命的无常。诗人回首往事,意识到“千愁万恨随风逝”,面对历史的沉重,选择了放下,转而欣赏眼前的美好:“今江山似画,霾消天霁”。这不仅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也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再上孤山,凭栏远眺,欲用“倩一瓯把我尘襟洗”洗去心头的烦恼,展现了对清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珍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里外西湖水”:描绘西湖的美景,水波荡漾。
- “问曾见几番兴替,几多醒醉”:感慨历史的更迭与个人的经历。
- “几见帝王歌酒歇,几见万家憔悴”:对比权贵与平民的生活状态。
- “更几见酣红堕翠”:描绘春天的美景与花落的感伤。
- “思往事,愁无涘”:回忆往事,愁绪无尽。
- “千愁万恨随风逝”:表达了对过往的释怀。
- “只知今江山似画,霾消天霁”:欣赏当下的美好。
- “入眼两堤杨柳绿”:描绘眼前的自然景色。
- “荡得波光如绮”:水面波光粼粼,似绮丽的画卷。
- “喜湖畔欢歌潮起”:描绘欢快的场景。
- “再上孤山凭四照”:登上孤山,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 “倩一瓯把我尘襟洗”:用美酒洗净心灵的尘埃。
- “西子面,特娇媚”:称赞西湖的美丽,令人心醉。
修辞手法:
- 比喻: “江山似画”暗喻美好生活。
- 对仗: “兴替”与“醒醉”形成对比。
- 拟人: 描绘自然景色时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西湖的美景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 象征自然美和历史文化。
- 杨柳: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柔美。
- 花瓣: 象征生命的短暂与美的易逝。
- 孤山: 代表一种独立与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湖”位于哪个省?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安徽
- D. 福建
-
“千愁万恨随风逝”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过去的怀念
- B. 历史的沉重
- C. 对过往的释怀
- D.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西子面,特娇媚”,西子指的是谁?
- A. 西湖
- B. 西施
- C. 西方的美人
- D. 诗人自己的情人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 对比陈凡的《贺新郎·西湖》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但陈凡更强调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感悟,而白居易则更关注生活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现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西湖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