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老逢天晚,孤城倚碧空。
升沈当此际,怅望与谁同。
远树没归鸟,寒莎泣候虫。
所怀无晤处,弹指向西风。
白话文翻译:
秋天已经老去,傍晚时分,孤独的城池依偎在碧蓝的天空下。
在这升沉的时刻,我不禁遗憾,谁能与我一起分享这份惆怅呢?
远处的树木中,归来的鸟儿已然消失,寒冷的草地上,虫儿在悲泣。
我心中所怀念的人,无法相见,指尖轻弹,任由西风吹拂。
注释:
- 秋老:秋天已近尾声,暗示时光的流逝。
- 孤城:孤独的城市,象征诗人的孤寂与无奈。
- 怅望:心中感到惆怅,渴望与人分享。
- 没归鸟:指远处的鸟儿未归,暗示离别与失落。
- 寒莎:寒冷的草地,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 弹指:轻轻一弹,寓意时间的流逝和无奈。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孤城”、“寒莎”之类的意象在古诗中常见,象征孤寂与秋冬的凋零。诗人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怀,符合宋代诗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潜,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清新,擅长抒情,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秋天的黄昏,诗人身处孤城,感受到季节变迁带来的孤独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思索。
诗歌鉴赏:
《郡城晚望》以秋天的傍晚为背景,通过对孤城、远树和寒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诗的开头“秋老逢天晚”直指时光的流逝,接着诗人描绘了孤城依傍在碧空下的情景,既有自然之美,又隐含了诗人的孤独。接下来的“怅望与谁同”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对陪伴的渴望。然后,通过远树与归鸟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时间的无奈感受,尤其是“寒莎泣候虫”,更是用寒冷的草地和悲泣的虫声渲染了环境的凄凉。最后一句“弹指向西风”则含蓄地表达了对未来的无望与思索,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秋老逢天晚”:秋天已老,正值天色渐晚,暗示时光的流逝。
- “孤城倚碧空”:孤独的城池依偎在碧空下,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 “升沈当此际”:在这升沉变化的时刻,诗人感慨良多。
- “怅望与谁同”:内心的惆怅与孤独,渴望有人分享。
- “远树没归鸟”:远处的树木中没有归来的鸟,暗示失去与孤寂。
- “寒莎泣候虫”:寒冷的草地上,虫儿在悲泣,表现环境的凄凉。
- “所怀无晤处”:心中所思念的人无法相见。
- “弹指向西风”:轻轻一弹,任由西风吹拂,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孤城的描绘比喻诗人的孤独。
- 拟人:寒莎“泣候虫”,赋予自然以情感,更加生动。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孤独与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对陪伴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孤城:象征孤独与无奈。
- 碧空:象征广阔的天地与心灵的渴望。
- 远树与归鸟:象征离别与失落。
- 寒莎:象征冷清与凄凉气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孤城”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孤独
c) 安静
d) 美丽 -
“怅望与谁同”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愤怒
d) 疲惫 -
“寒莎泣候虫”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
a) 温暖
b) 悲凉
c) 热闹
d) 兴奋
答案:
- b) 孤独
- b) 惆怅
- b) 悲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同题材对比:
- 李白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情感更加深沉。
- 杜甫的《春望》则通过战乱的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苦闷,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析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