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摩挲紫盖峰头石》

时间: 2025-04-28 02:28:44

摩挲紫盖峰头石。

上瞰苍崖立。

玉盘摇动半崖花。

花树扶蔬、一半白云遮。

盈盈相望无由摘。

惆怅归来屐。

而今仙迹杳难寻。

那日青楼、曾见似花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摩挲紫盖峰头石。上瞰苍崖立。玉盘摇动半崖花。花树扶蔬一半白云遮。盈盈相望无由摘。惆怅归来屐。而今仙迹杳难寻。那日青楼曾见似花人。

白话文翻译:

在紫盖峰的石头上轻轻抚摸,俯瞰苍翠的崖壁。像玉盘一样摇曳的半山花朵,花树和蔬菜被一半白云遮掩。彼此遥望却无从摘取,惆怅地带着木屐回家。如今仙人的踪迹难以寻觅,那日我在青楼中曾见过如花般的美人。

注释:

  • 摩挲:轻轻地抚摸。
  • 紫盖峰:指的是一种山峰,以紫色的盖子命名。
  • 苍崖:指的是青翠的悬崖。
  • 玉盘:比喻花朵,形状如玉盘般美丽。
  • 盈盈相望:彼此遥望,形容眼神交汇的情景。
  • :木屐,古代的鞋子。
  • 仙迹:仙人留下的足迹,常用以指代神仙的踪迹。
  • 青楼:指歌舞妓院,象征着美丽的女子。

典故解析:

“青楼似花人”中的“青楼”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指代歌妓或美丽女子。此处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忆。诗中提到的“仙迹”则指向那些超凡脱俗的存在,表现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南宋词人,善于诗词,尤其以其婉约派的词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美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感慨,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姜夔晚年,表达了他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景象描绘与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失落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虞美人·摩挲紫盖峰头石》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词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开篇以“摩挲紫盖峰头石”引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描绘了苍崖、花树、白云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盈盈相望无由摘”一句中,诗人用“盈盈”形容两者间的相互凝视,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这种情感在后面的“惆怅归来屐”中得到了更深的体现,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失落感。

最后一句提到“那日青楼曾见似花人”,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而如今却难以寻觅。整首词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形成了一种时间与空间交错的美妙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摩挲紫盖峰头石:抚摸紫盖峰的石头,表达一种亲密的自然感受。
  2. 上瞰苍崖立:向下俯视苍翠的崖壁,显示出一种高远的视角。
  3. 玉盘摇动半崖花:花朵在风中摇曳如玉盘,描绘自然的美丽。
  4. 花树扶蔬一半白云遮:花树和蔬菜被白云部分遮掩,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5. 盈盈相望无由摘:彼此相望却无法相拥,表达一种无奈的情感。
  6. 惆怅归来屐:带着失落的心情回家,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7. 而今仙迹杳难寻:如今难以找到仙人的踪迹,反映出对理想的渴望。
  8. 那日青楼曾见似花人:怀念过去在青楼见到的美人,增添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朵比作“玉盘”,形象生动。
  • 对仗:如“盈盈相望”与“惆怅归来”形成对照。
  • 拟人:花朵的摇曳赋予了生命,使景物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充满了感伤与美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盖峰:象征着高远与超脱。
  • 苍崖:代表自然的壮丽与永恒。
  • 玉盘:形容花朵的美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白云:象征着梦幻与不可触及的理想。
  • 青楼:象征着美人与欢娱的往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盈盈相望”意指?

    • A. 互相争斗
    • B. 彼此凝视
    • C. 遥不可及
    • D. 互相倾诉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青楼”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的“摩挲”表达的是一种亲密的感受。(对/错)

答案:

  1. B
  2. 美丽的女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 vs. 姜夔:两者都擅长描绘自然与情感,但李清照的作品常带有更强的女性视角与细腻情感,而姜夔则更注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