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黄河》

时间: 2025-01-27 03:32:54

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

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黄河 邵雍 〔宋代〕 谁言为利多于害,我谓长浑未始清。 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有人说黄河带来的利益多于危害,我却认为它从未真正清澈过。从西边的昆仑山到东边的海洋,这一路上有多少不平的声音。

注释:

  • 谁言:谁说。
  • 为利多于害:带来的利益多于危害。
  • 长浑未始清:长期浑浊,从未清澈。
  • 西至昆仑东至海:从西边的昆仑山到东边的海洋。
  • 不平声:不平之事,指黄河带来的灾害和民间的苦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邵雍观察黄河时,对黄河的浑浊和带来的灾害有所感触而作。当时黄河频繁泛滥,给沿岸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黄河的复杂情感和对民间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河为题材,通过对黄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诗中,“谁言为利多于害”一句,直接反驳了常人对黄河的看法,指出黄河虽然有灌溉之利,但其带来的灾害更为严重。“我谓长浑未始清”则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浑浊特性,暗示了其带来的长期困扰。最后两句“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则通过空间的大跨度,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广阔,同时也隐喻了沿岸百姓的苦难和不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言为利多于害”:这一句直接反驳了常人对黄河的看法,指出黄河虽然有灌溉之利,但其带来的灾害更为严重。
  2. “我谓长浑未始清”: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浑浊特性,暗示了其带来的长期困扰。
  3. “西至昆仑东至海”:这一句通过空间的大跨度,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广阔。
  4. “其间多少不平声”:这一句隐喻了沿岸百姓的苦难和不平。

修辞手法:

  • 反问:“谁言为利多于害”通过反问的方式,强调了黄河的危害。
  • 拟人:“长浑未始清”将黄河拟人化,形容其长期浑浊。
  • 对仗:“西至昆仑东至海”通过对仗,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广阔。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黄河的复杂情感和对民间苦难的同情。通过描述黄河的浑浊和带来的灾害,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意象分析:

  • 黄河:诗中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苦难。
  • 昆仑山:西方的起点,象征着黄河的源头。
  • 海洋:东方的终点,象征着黄河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言为利多于害”一句,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A. 黄河带来的利益多于危害 B. 黄河带来的危害多于利益 C. 黄河带来的利益和危害相等 答案:B

  2. 诗中“我谓长浑未始清”一句,作者对黄河的描述是什么? A. 黄河清澈见底 B. 黄河长期浑浊 C. 黄河偶尔清澈 答案:B

  3. 诗中“西至昆仑东至海”一句,描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A. 黄河的宽度 B. 黄河的长度 C. 黄河的深度 答案:B

  4. 诗中“其间多少不平声”一句,隐喻了什么? A. 黄河的流水声 B. 沿岸百姓的苦难 C. 黄河的波涛声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黄河的壮丽景色。
  • 李白《将进酒》:通过豪放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邵雍《题黄河》:两者都以黄河为题材,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展现了黄河的壮丽,而邵雍的诗则更多表达了黄河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黄河史》:详细介绍了黄河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黄河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