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潭上喜见新月
作者: 李德裕 〔唐代〕
簪组十年梦,园庐今夕情。
谁怜故乡月,复映碧潭生。
皓彩松上见,寒光波际轻。
还将孤赏意,暂寄玉琴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十年的梦想后,今夜在园中的情感与思绪。故乡的月亮可怜,映照着碧绿的潭水。月光如银色的光辉在松树上闪烁,波光粼粼轻轻荡漾。诗人打算独自欣赏这美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琴声中。
注释:
- 簪组:意为头饰,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 园庐:指的是庭院和房屋,代表着诗人居住的地方。
- 故乡月:故乡的月亮,通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 复映:重新映照,表示月光再次照耀。
- 皓彩:光亮的色彩,指月光的明亮。
- 寒光:清冷的光辉,形容月光的特质。
- 孤赏意:独自欣赏的情感,寄托着内心的感受。
典故解析:
“故乡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对故土的思念。在唐代,月亮常常与思乡之情相联系,是许多诗人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常侍,唐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他为人刚直,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在诗歌创作上也常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身处异乡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故乡情感的普遍共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月光、潭水与松树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怀。首句“簪组十年梦”引人入胜,透露出诗人的经历与追求。接下来的“园庐今夕情”则将场景转化为诗人当前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月亮的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既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也形成了与潭水的呼应,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此外,诗的后两句则通过“寒光波际轻”的描写,将月光与水波结合,表现出一种轻盈而清幽的意境,最后的“暂寄玉琴声”则更是将情感寄托于音乐,反映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欣赏,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簪组十年梦:诗人经历了十年的追梦,表达了对梦想的追寻和坚持。
- 园庐今夕情:描绘诗人此刻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 谁怜故乡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月亮成为寄托情感的对象。
- 复映碧潭生:月光再一次映照在碧绿的潭水上,形成美丽的景象。
- 皓彩松上见:描述月光在松树上的映照,增添了银色的层次。
- 寒光波际轻:月光在水波上轻轻晃动,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还将孤赏意:诗人决定独自欣赏这美景,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美的追求。
- 暂寄玉琴声:意指将情感寄托在琴声中,体现了音乐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故乡的象征,突出思乡情感。
- 对仗:如“寒光波际轻”中的对称结构,使诗句更加协调。
- 意象:月亮、潭水、松树等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情感展开,诗人在美丽的夜景中感受到孤独与怀念,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表现出一种清幽而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月亮:代表思乡,悠远而清晰。
- 潭水:象征着宁静与深邃,反映内心情感。
- 松树:象征坚韧与高洁,增添了自然的氛围。
- 琴声:寄托情感的方式,体现了文人雅士的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谁怜故乡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思念
C. 愤怒
D. 无聊 -
【填空题】“簪组十年梦”中的“十年”指的是__的时光。
-
【判断题】“寒光波际轻”中的“寒光”指的是温暖的光辉。(对/错)
答案:
- B
- 追梦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中对月亮的描写同样表达了思乡情,却更为直白;而李德裕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更为细腻,情感层次丰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德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