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庐》

时间: 2025-02-04 15:26:30

僧庐土木涂金碧,四出徵求如羽檄。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赋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媿七月周公诗。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庐土木涂金碧,四出徵求如羽檄。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
赋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媿七月周公诗。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

白话文翻译:

这座庙宇用土木建筑,涂上金碧辉煌的颜色,四周的募款如同飞来的文书。
富商和官吏们的财富极其丰厚,竟然能够把金子像瓦砾一样抛弃。
而贫苦百姓的妻子和孩子们只能吃半碗豆子,一旦饥饿就变得骨瘦如柴。
赋税和鞭笞在县衙中横行,给僧人施舍时也毫不吝惜。
古人像抚养孩子一样来爱护百姓,劝导人们从事农业,忧虑他们的饥饿。
如今的财富再多也无法帮助他们,难免让人感到羞愧,周公所写的诗歌在七月的时节也不能自已。
世俗的风气纷繁复杂,怎能真正理解这些,习以为常的残酷竟然觉得理所当然。
华丽的庙宇和巨大的雕像永无止境,如何才能让疲惫的百姓免于饥饿和死亡!

注释:

  • 僧庐:寺庙。
  • 土木:指用泥土和木材建造。
  • 徵求:募款。
  • 羽檄:古代传递文书的工具,形容快速的传递。
  • 厚积:积累丰厚的财富。
  • 瓦砾:破碎的瓦石,比喻贱物。
  • 菽食:豆类食物。
  • 一饥:一旦饥饿。
  • 赋歛:征收赋税。
  • 鞭笞:对百姓的惩罚。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贤臣,此处提及其诗歌以表对古人治国理政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的诗歌以表达爱国情怀、对人民疾苦的关注而闻名。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深感国家沦陷带来的痛苦。

创作背景:

《僧庐》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诗中反映了当时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对庙宇奢华与百姓困苦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怀和对古代良政的怀念。

诗歌鉴赏:

《僧庐》是一首触动人心的诗歌,深刻描绘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陆游用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富人奢华的生活和贫困百姓的困境。开头两句描绘了庙宇的奢华景象,突显了对财富的追求。而随后的几句则将目光转向贫民,他们的生活困苦,以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赋歛鞭笞”表达了对当时官吏残酷压榨的愤怒,而“古者养民如养儿”则传递出一种对古代仁政的追忆。陆游对社会的不公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在批判富人的奢侈和冷漠,也在反思社会的风气和道德的沦丧。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却又极具力量,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陆游作为一位诗人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僧庐土木涂金碧:描述寺庙的建筑,强调其奢华。
  2. 四出徵求如羽檄:募款活动频繁,形容其急迫。
  3. 富商豪吏多厚积:富人官吏财富丰厚。
  4. 宜其弃金如瓦砾:形象化地表达富人对金钱的轻视。
  5. 贫民妻子半菽食:描绘贫民生活的困苦。
  6. 一饥转作沟中瘠:饥饿使得贫民变得消瘦。
  7. 赋歛鞭笞县庭赤:官府对百姓的压迫。
  8. 持以与僧亦不惜:对比富人对僧人的施舍。
  9. 古者养民如养儿:古代对百姓的关怀。
  10. 劝相农事忧其饥:提倡农业,以解民困。
  11. 露台百金止不为:一切金钱也无济于事。
  12. 尚媿七月周公诗:感到羞愧,提到周公的诗。
  13. 流俗纷纷岂知此:世俗的风气使人无知。
  14. 熟视创残谓当尔:习以为常的残酷。
  15. 杰屋大像无时止:华丽的庙宇和雕像永无休止。
  16. 安得疲民免饥死:对百姓饥饿和死亡的深切关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富人与穷人的对比,突显社会的矛盾。
  • 夸张:强调奢华与贫困之间的悬殊。
  • 拟人:赋予庙宇和财富以人的特性,增强情感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富人奢侈生活和贫民困苦生存的对比,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表达了作者对古代仁政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深切忧虑,体现了陆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庐:象征宗教与慈善的庙宇。
  • 金碧:代表财富和奢华。
  • 菽:象征贫困和生活的艰辛。
  • 鞭笞:象征社会压迫和不公。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庙宇是什么样的? A. 简陋 B. 奢华 C. 破旧 D. 现代

  2. “赋歛鞭笞”指的是什么? A. 富人的奢侈 B. 官府对百姓的压榨 C. 僧人的施舍 D. 农民的劳动

  3. 作者对古代的态度是? A. 怀念 B. 反对 C. 无所谓 D. 赞美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陆游
  •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陆游的《僧庐》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反映了对社会贫困的关怀,但陆游更关注于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对比,而杜甫则强调个人的苦难与社会责任,两者共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思。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

相关诗句

僧庐土木涂金碧,四出徵求如羽檄。下一句是什么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上一句是什么

富商豪吏多厚积,宜其弃金如瓦砾。下一句是什么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赋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上一句是什么

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赋歛鞭笞县庭赤,持以与僧亦不惜。下一句是什么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上一句是什么

古者养民如养儿,劝相农事忧其饥。下一句是什么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媿七月周公诗。上一句是什么

露台百金止不为,尚媿七月周公诗。下一句是什么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上一句是什么

流俗纷纷岂知此,熟视创残谓当尔。下一句是什么

杰屋大像无时止,安得疲民免饥死!上一句是什么

僧庐土木涂金碧,下一句是什么

四出徵求如羽檄。上一句是什么

四出徵求如羽檄。下一句是什么

富商豪吏多厚积,上一句是什么

富商豪吏多厚积,下一句是什么

宜其弃金如瓦砾。上一句是什么

宜其弃金如瓦砾。下一句是什么

贫民妻子半菽食,上一句是什么

贫民妻子半菽食,下一句是什么

一饥转作沟中瘠,上一句是什么

一饥转作沟中瘠,下一句是什么

赋歛鞭笞县庭赤,上一句是什么

赋歛鞭笞县庭赤,下一句是什么

持以与僧亦不惜。上一句是什么

持以与僧亦不惜。下一句是什么

古者养民如养儿,上一句是什么

古者养民如养儿,下一句是什么

劝相农事忧其饥。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