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新罗僧
作者: 张乔 〔唐代〕
东来此学禅,多病念佛缘。
把锡离岩寺,收经上海船。
落帆敲石火,宿岛汲瓶泉。
永向扶桑老,知无再少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东方来到这里学习禅宗,因多病而寄托于念佛的缘分。手持锡杖离开了岩石寺,带着经书乘船前往上海。船帆落下时,敲打着石头发出火光,夜宿在岛上汲水泉水。永远向着扶桑山老去,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到年轻时光。
注释:
- 多病:身体多病,常常生病。
- 念佛缘:因多病而寄托于念佛,表现出一种对佛教信仰的依赖。
- 把锡:手持锡杖,僧侣的标志。
- 离岩寺:离开岩石寺,指出行之意。
- 落帆:船帆降下,准备停泊。
- 敲石火:敲打石头时发出的火光,表现出夜晚的情景。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象征东边的神秘之地。
典故解析:
“扶桑”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象征东方,传说中扶桑树是日出的地方,象征着希望与光明。诗中提到“扶桑老”,表达了对年老的感慨,同时也暗示对于人生流逝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乔,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山水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张乔送别一位来自新罗的僧侣,表达了对出家修行和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僧侣的旅行和内心的思索。开头提到“东来此学禅”,显示出僧侣的信仰和追求,接着“多病念佛缘”,表明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对信仰的寄托。离开寺院,乘船而行,诗人通过“把锡离岩寺,收经上海船”展现了僧侣的心路历程。落帆时敲打石火的描绘,不仅富有画面感,也象征着宁静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最后一句“永向扶桑老,知无再少年”则深刻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过去的追忆。整首诗通过对旅行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人对信仰、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来此学禅:表明僧侣从东方而来,追求禅宗。
- 多病念佛缘:因为身体多病,转向念佛以求心灵的安慰。
- 把锡离岩寺:手持锡杖,告别了岩石寺。
- 收经上海船:带着经书,开始新的旅程。
- 落帆敲石火:落下帆船,夜晚敲打石头发出的火光,描绘了宁静夜航的情景。
- 宿岛汲瓶泉:夜宿在岛上,汲取泉水,显示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永向扶桑老:一生向着神秘的扶桑,象征着追寻和憧憬。
- 知无再少年:意识到再也无法回到年轻时光,表达了对流逝岁月的感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把锡离岩寺,收经上海船”,展现了对称美。
- 意象:如“敲石火”和“瓶泉”,营造了自然与静谧的氛围。
意象分析:
- 锡杖:象征修行者的身份和信仰。
- 岩寺:代表修行的场所和精神寄托。
- 上海船:象征旅途和探索新境界。
- 扶桑:象征生命的希望和追逐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什么?
A. 西方的神秘
B. 东方的希望
C. 南方的富饶
D. 北方的寒冷 -
诗中“多病念佛缘”的意思是?
A. 念佛是为了健康
B. 多病导致对佛教的信仰
C. 念佛可以治病
D. 念佛和多病无关 -
“把锡离岩寺”中的“锡”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金属
B. 僧侣的法器
C. 兵器
D. 食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张乔的《送新罗僧》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送别之情,但张乔更注重修行者的内心感受,而王维则表现出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