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

时间: 2025-01-10 22:52:40

终日愧无政,与君聊散襟。

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

朗咏竹窗静,野情花径深。

那能有馀兴,不作剡溪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终日愧无政,与君聊散襟。
城根山半腹,亭影水中心。
朗咏竹窗静,野情花径深。
那能有馀兴,不作剡溪寻。

白话文翻译

整天感到愧疚因为没有政事可做,和你一起聊聊心事。
城边的山在半腰,亭子的影子映在水的中央。
高声吟唱在竹窗前显得格外宁静,野外的情景在花径中显得愈加深邃。
哪里还能有多余的兴致,不再去寻访剡溪的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愧无政:因没有政务而感到羞愧。
  • :姑且,暂时。
  • 散襟:指畅谈心事,放松心情。
  • 城根:城墙脚下,城市的边缘。
  • 亭影:亭子的影子。
  • 水中心:水面的中心。
  • 朗咏:高声吟唱。
  • 竹窗:竹制的窗户,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野情:自然的情趣。
  • 剡溪:指剡溪,位于浙江,风景如画。

典故解析:

  • 剡溪:古代文人常游览的地方,代表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文人雅集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晦,号浩然,唐代诗人,晚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春日时节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中写成,表达了他对政治无能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的情怀。

诗歌鉴赏

韦应物的《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是一首深具情感和意境的诗作。诗中首先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无能的自责与愧疚,透露出他对时局的无奈与失落。接着,诗人以自然景物描写来转移情绪,城根的山、亭影与水心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这种对比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刻:在繁忙的世事与静谧的自然之间,诗人选择了后者,展现出他对恬淡生活的向往。

通过“朗咏竹窗静,野情花径深”的描绘,诗人展现了春日里宁静的生活情趣,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好与和谐。最后一句“那能有馀兴,不作剡溪寻”意在表现诗人对美景的渴望,但由于心中愧疚而无心去追寻,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内涵。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还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终日愧无政:整日感到没有事情可做的愧疚,表现了诗人的无奈。
  • 与君聊散襟:和朋友聊聊心事,放松心情,寻求安慰。
  • 城根山半腹:描绘城市边缘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亭影水中心:亭子的影子映在水面中,形象生动,增添了画面感。
  • 朗咏竹窗静:高声吟唱,竹窗前一片宁静,突显自然的安逸。
  • 野情花径深:野外的情趣在花径中愈显深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那能有馀兴:对自己能否再有兴致感到疑虑。
  • 不作剡溪寻:最终选择不去剡溪寻美,代表着一种放弃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亭影水中心”通过比喻将亭子与水结合,描绘出美丽的景象。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形成了和谐的节奏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气势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政治无能的自责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城根:象征着城市的边缘,暗示着诗人的孤独。
  • :代表自然的伟大与持久。
  • :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安宁与雅趣。
  • :流动性象征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和渴望。
  • 竹窗:体现出诗人的文人气质与生活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终日愧无政”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自豪
    B. 愧疚
    C. 快乐
    D. 无奈

  2. 诗中提到的“剡溪”代表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美丽的自然景色
    C. 忙碌的城市生活
    D. 政治的中心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忧伤
    C. 宁静
    D. 激昂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韦应物与王维在自然描写上的相似之处,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 韦应物的《酬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寄》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在情感基调上有些许相似,尽管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王维则更侧重于宁静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