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密林和雨剪离支,曲径留阴切藕丝。
自入渝涪山色恶,眼明见此鲁家池。
白话文翻译:
在密林中,雨水剪断了树枝,曲折的小路在阴影下留下了藕丝般的湿润。自从进入这渝涪山,眼前的景色变得恶劣,视线清晰却只见到鲁家的池塘。
注释:
- 密林:茂密的森林。
- 剪离支:雨水将树枝剪断,形容雨势猛烈。
- 曲径:曲折的小路。
- 留阴:留下阴影。
- 藕丝:形容湿润而细腻的东西,像藕的丝般。
- 渝涪山:指重庆的涪陵山。
- 色恶:景色变得恶劣。
- 鲁家池:鲁家池塘,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或象征某种乡愁。
典故解析:
鲁家池的典故可能与鲁国有关,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孔子有密切关系。这里提到的池塘,或许象征着诗人对故乡或某种人文情怀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045年-1118年),字梦得,号逢溪,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山水诗,受到后人的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万州守边时,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山水的恶劣与乡愁交织,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万州守潘》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身处环境的深刻感受。开篇以“密林和雨剪离支”引入,生动描绘了因雨而显得更加茂密的森林,雨水的猛烈仿佛在撕扯树枝,给人一种紧张感。接着,诗人描绘曲折的小路,阴影下的湿润,象征着环境的幽深和复杂。此时,诗人已进入渝涪山,眼前的景色却转为“恶”,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改变,更是内心情感的映射。
诗中对比鲜明,前半部分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而后半部分则表现出诗人对身处环境的不满与失落,尤其是“眼明见此鲁家池”,此句不仅是具体景物的呈现,更是怀念故乡的情感流露。鲁家池可能象征着一种温暖的记忆,对比山水的恶劣,诗人的情感愈加浓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转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故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密林和雨剪离支:描绘雨水与密林的关系,表现出雨的猛烈。
- 曲径留阴切藕丝:小路在阴影中,湿润的环境给人以细腻的感受。
- 自入渝涪山色恶:进入涪陵山,环境变得恶劣,表现出诗人的失落。
- 眼明见此鲁家池:清晰的视线中只见熟悉的鲁家池,代表乡愁。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后景色的对比,突显情感的变化。
- 比喻:藕丝的比喻,形象地传达了湿润的感觉。
- 意象:密林、雨水、曲径等意象交织,构成丰富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密林:象征着自然的幽深与复杂。
- 雨:代表着变化与情感的激荡。
- 曲径:代表着人生的曲折与不易。
- 鲁家池:象征着故乡的温暖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密林和雨剪离支”意指: A. 雨水使森林更加茂密
B. 雨水毁坏了树木
C. 雨水让小路变得湿滑
D. 雨水与森林无关 -
“鲁家池”在诗中象征: A. 家乡的温暖
B. 朋友的聚会
C. 自然的恶劣
D. 遥远的记忆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水诗相比,魏了翁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为复杂。王维作品中的山水常常是宁静的,而魏了翁在描绘自然时,则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更为丰富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魏了翁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