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

时间: 2025-01-11 02:58:05

伯乐无传骥空老,重华不见士长饥。

从来万事乖名实,岂但药翁论蛤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伯乐无传骥空老,
重华不见士长饥。
从来万事乖名实,
岂但药翁论蛤蜊。

白话文翻译:

伯乐没有能传授千里马的机会,空自变老;重华不见有才能的人,长久忍受饥饿。从来万事都是名实不符,又何止是药翁在谈论蛤蜊功效呢?

注释:

  • 伯乐:传说中能识别千里马的名人,常用来比喻识才之人。
  • 重华:指古代帝王,常用来象征统治者或权力。
  • 士长饥:指有才能的人得不到施展,反而受苦。
  • 药翁:指药方的医者,象征对药物功效的讨论。
  • 蛤蜊:指一种海鲜,诗中用于比喻药方的功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涧溪居士,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及文学家。他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和笔力雄健的书法著称。其诗歌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常用典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药翁和蛤蜊,象征着对名利和功效的讨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名实不符现象的批评。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世弼病方家不善论蛤蜊之功戏答》以简洁而意味深长的语言,揭示了名实不符的社会现象。开头两句提到的“伯乐”和“重华”,分别象征了对才能的识别与对优秀人才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伯乐不再,重华难见,优秀的人才反而处于困境,饥饿而无所施展。这表现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无奈和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

接下来的两句则更进一步,指出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药方的讨论,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黄庭坚通过“药翁论蛤蜊”的比喻,表现了人们对表面现象的过度追求和对实际价值的忽视,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黄庭坚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伯乐无传骥空老”:意指伯乐已不再有机会识别千里马,空自老去,表现出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
  2. “重华不见士长饥”:重华看不到有才能的人,表达了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饥饿的无奈。
  3. “从来万事乖名实”:这是对现实的总结,指出名与实常常不符。
  4. “岂但药翁论蛤蜊”:不仅仅是药翁在讨论蛤蜊的功效,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展示了对社会风气的讽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伯乐与重华作为象征,表达对人才与社会的批判。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使得诗句更具韵律感。
  • 反讽:通过“药翁论蛤蜊”来暗示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社会中名与实不符的现象,表现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对现实的不满,探讨了价值与功效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伯乐:象征识才之人。
  • 重华:象征统治者或权力。
  • :有才能的人。
  • 蛤蜊:象征对药物功效的讨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伯乐是什么的象征?

    • A. 名士
    • B. 识才之人
    • C. 药方
  2. 诗中提到的“士长饥”指的是什么?

    • A. 有才能的人受到忽视
    • B. 无才之人
    • C. 药翁
  3. “岂但药翁论蛤蜊”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只是药翁在讨论
    • B. 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 C. 对蛤蜊的喜爱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黄庭坚都对社会现象有深刻的思考,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直接的历史批判,而黄庭坚则更多地运用比喻和象征,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