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行皇太后挽词二首
作者: 苏辙
家风承旧相,国体继皇姑。
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
春风开闭蛰,朝露湿焦枯。
万里生还客,冠缨泪雨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太后的悼念,诗人通过描写家风和国家体制的延续,表现出对皇太后的敬仰与怀念。诗中提到,皇太后的家风延续了旧的传统,国家的体制也得以继承。诗人强调了皇太后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她的声音如同雷霆,震动了海角天边。春风的变化似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早晨的露水则湿润了枯萎的草木,暗示着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提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丧失而流下的泪水,表达了对皇太后的深切怀念和悲痛。
注释:
字词注释:
- 家风:家族的风范、传统。
- 国体:国家的制度、体制。
- 皇姑:指皇太后。
- 定策: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 传声:传播的声音。
- 震海隅:震动海边和角落,形容影响广泛。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生机。
- 朝露:早晨的露水,象征短暂与无常。
- 万里生还客:远道而回的客人,指失去亲人后归来的人。
典故解析:
- 春风与朝露:常用来比喻时光流逝、生命短暂。
- 泪雨濡冠缨:泪水如雨般湿透了头上的冠饰,象征悲痛的深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苏辙以诗文、散文著称,尤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诗歌而闻名。
创作背景: 大行皇太后挽词是在皇太后去世之后,苏辙为追悼其生平而作。此时,社会动荡与权力更迭使得诗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及国家治理的艰难。
诗歌鉴赏:
这首《大行皇太后挽词二首》以深情的笔调悼念皇太后,充分展现了苏辙对国家与家族的责任感。开头几句描绘了皇太后作为国家支柱的地位,强调了她的传统与政策对国家的深远影响。诗中“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一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皇太后治理之能的敬仰,仿佛她的声音和决策如同海啸般震撼,影响着每一个国民。
接下来,诗人通过春风和朝露的意象,传达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显示了失去带来的悲痛。最后,提到“万里生还客,冠缨泪雨濡”,则强调了失去至亲后的孤独与泪水,传递出一种深切的哀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皇太后的深情追忆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风承旧相:说明皇太后继承了家族的传统美德。
- 国体继皇姑:国家的体制与治理同样延续了皇太后的精神。
- 定策从中禁:皇太后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显示她的权威与能力。
- 传声震海隅:她的话语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 春风开闭蛰:春天的风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枯萎,暗示着变幻的命运。
- 朝露湿焦枯:早晨的露水使得枯萎的草木得到滋润,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万里生还客:远方回来的客人,象征着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与思念。
- 冠缨泪雨濡:泪水浸湿了头上的冠饰,表达了深深的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用“春风”和“朝露”比喻生命的变化与无常。
- 拟人:将春风、朝露赋予了生命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皇太后的怀念与哀悼,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传递出一种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家风:象征传统与美德。
- 国体:象征国家的治理与制度。
- 春风:代表生机与希望。
- 朝露:象征短暂与无常。
- 泪雨:象征悲痛与思念。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家国的忠诚与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家风承旧相”中的“承”字意思是什么? A. 继承
B. 执着
C. 开创 -
“万里生还客”一句中“生还”指的是什么? A. 回到故乡
B. 复活
C. 重返人间 -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痛与怀念
C. 愤怒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样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思考与追忆。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的怀念,体现了苏氏兄弟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通过这些作品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辙的情感表达及其文学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