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作》

时间: 2025-01-10 22:03:00

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

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

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云霄何处托,愚直有谁亲。

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居值秋节,此日更愁辛。
寂寞无一事,蒿莱通四邻。
闭门生白发,回首忆青春。
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
云霄何处托,愚直有谁亲。
举酒聊自劝,穷通信尔身。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天的节日里,独自坐在家中,心中愈加愁苦。
周围寂静无事,荒草萋萋连通四邻。
闭门而坐,白发渐生,回想往昔的青春。
岁月不待人,朋友交往也随众人而变。
在高空的云霄,寄托我的情感,又有谁能理解我?
举起酒杯自我劝慰,穷困潦倒的我仍然与你通信。

注释:

  • 端居:独自居住,指不与外界交往。
  • 愁辛:忧愁与辛苦。
  • 蒿莱:指荒草,象征寂寞。
  • 白发:比喻衰老。
  • 岁月不相待:时间不等人。
  • 云霄:高空,象喻渺茫的理想或情感寄托。
  • 穷通信尔身:经济困乏时仍与人通信,表达孤独与无奈。

典故解析:

本诗反映了诗人对流逝时光的感慨,以及对青春的怀念。诗中“岁月不相待”一语,表达人生短暂的哲理,常为古人所引用,借此警示后人珍惜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达夫,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擅长描绘边塞风光和表达豪情壮志。他的诗歌多以豪放、雄浑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天,正值高适晚年,抒发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孤独感。诗中蕴含着对青春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歌鉴赏:

《秋日作》是高适晚年时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流露出一种浓厚的秋日氛围,伴随而来的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无奈。诗的开头便以“端居值秋节”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沉重的气氛。随着秋天的到来,诗人感受到的不只是季节的变换,更是内心的愁苦与孤寂。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荒凉,意象中“蒿莱通四邻”更是强调了诗人的孤立无援。

当诗人闭门独坐,思绪回到青春年少,白发渐生,时间的流逝使他感到无奈与惋惜。“岁月不相待”这一句,直白而有力,令人深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随后,诗人又提到“云霄何处托”,表达了对于理想与情感寄托的渺茫感,这种情绪在生活的压力下愈加显得苍白。

最后,诗人通过“举酒聊自劝”,寻求自我安慰,虽然身处困境,却依然以酒为伴,反映出一种无奈的乐观情绪。整首诗在情感上形成了起伏,既有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也有对生活的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端居值秋节:独自居住在秋天的节日,暗示孤独。
  2. 此日更愁辛:今日的愁苦更加深重。
  3. 寂寞无一事:周围寂静,没有任何事情可做,表现孤独。
  4. 蒿莱通四邻:荒草遍野,象征环境的荒凉。
  5. 闭门生白发:关上门,岁月流逝,白发渐生,隐喻衰老。
  6. 回首忆青春:回想往昔青春时光,表现怀旧。
  7. 岁月不相待:时间不会等人,强调时间的无情。
  8. 交游随众人:朋友交往随众人而变,反映人情冷暖。
  9. 云霄何处托:高空的云朵何处寄托,暗示孤独与渺小。
  10. 愚直有谁亲:愚笨直率,身边又有谁能理解自己。
  11. 举酒聊自劝:自己举杯劝慰,体现自我安慰的无奈。
  12. 穷通信尔身:即便穷困,仍然与人通信,表现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流逝的水,突出其无情。
  • 对仗:如“岁月不相待,交游随众人”等,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多次使用“无一事”“生白发”等,强调孤独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孤独与思索,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在孤独中自我劝慰的微弱希望,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人际关系的疏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日:象征着衰败与萧条,暗示人生晚年。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象征自我安慰与逃避现实的手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岁月不相待”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会等人
    • B. 时间不等人
    • C. 时间是可逆的
    • D. 时间可以停留
  2. 诗人举酒自劝,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忧伤
    • D. 愤怒
  3. 诗中提到的“蒿莱”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荒凉
    • C. 幸福
    • D. 友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歌都以边塞和自然景观为主题,但高适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对岁月的感慨上显得更加细腻,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豪情壮志与壮美风光的描述。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高适诗集》
  • 各类关于唐代诗人的研究书籍和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