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上树 于武陵 〔唐代〕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白话文翻译: 阳光温暖,我走在上山的路上,鸟儿的啼叫告诉我春天已经到来。 突然遇到一个幽静隐蔽的地方,仿佛见到了一个独自清醒的人。 石头上的花因为寒冷开得晚,风大时花瓣也频繁落下。 樵夫可能不认识这个地方,岁月久了,这里也被砍伐成了柴火。
注释:
- 日暖:阳光温暖。
- 鸟啼:鸟儿的叫声。
- 幽隐处:幽静隐蔽的地方。
- 独醒人:独自清醒的人,比喻高洁不群的人。
- 石冷:石头上的寒冷。
- 开常晚:开花常常较晚。
- 风多落亦频:风大时花瓣频繁落下。
- 樵夫:砍柴的人。
- 岁久伐为薪:岁月久了,这里被砍伐成了柴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春日,诗人登山时偶遇一处幽静之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被破坏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登山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幽静之地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一句,巧妙地将幽静之地比作独醒之人,形象生动。后两句“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则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幽静之地的神秘感和诗人对其的珍视。结尾“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则透露出对自然被破坏的无奈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诗人以温暖的阳光和鸟儿的啼叫开篇,营造出春日的氛围。
-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诗人突然遇到一个幽静隐蔽的地方,将其比作独醒之人,表达了对幽静之地的喜爱。
-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幽静之地的神秘感和诗人对其的珍视。
-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结尾透露出对自然被破坏的无奈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见独醒人”将幽静之地比作独醒之人,形象生动。
- 拟人:“石冷开常晚”将石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被破坏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日暖:春日的温暖。
- 鸟啼:春天的到来。
- 幽隐处:幽静隐蔽的地方。
- 独醒人:高洁不群的人。
- 石冷:石头上的寒冷。
- 风多落亦频:风大时花瓣频繁落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中的“独醒人”比喻什么? A. 高洁不群的人 B. 独自清醒的人 C. 幽静隐蔽的地方 D. 石头上的寒冷
-
诗的结尾“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珍视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 对自然被破坏的无奈
答案:1. C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对比:
- 于武陵的《山上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但于诗更多了一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被破坏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武陵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