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的时节,细雨纷纷而落,
路上的行人都显得心情沉重,仿佛随时会断魂。
我问那酒家在哪里,
小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村。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踏青祭祖的时节。
- 时节:时期、季节。
- 纷纷:形容雨下得很密。
- 欲断魂:形容心中悲痛,像要失去灵魂一样。
- 借问:请问。
- 酒家:指酒馆、酒肆。
- 牧童:放牛的孩子,通常指年轻的牧羊人。
- 遥指:远远地指向。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既是春季的节气,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诗中的行人正是受到节日气氛和思乡情绪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律诗。他的诗风清新绮丽,富有情感,常常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清明》创作于杜牧的晚年,正值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时期。清明节的氛围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同时也引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清明》是杜牧的经典作品,展现了清明节的独特氛围。诗的开头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便设定了整个诗的情感基调,细雨纷飞的景象不仅渲染了环境的清冷,也象征着人们心头的忧伤。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则通过行人的情绪反映了节日的沉重,清明不仅是怀念逝者的日子,也是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引入了轻松的转折。诗人通过向小牧童打听酒家位置的方式,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牧童的指引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慰藉,杏花村的意象令人向往,仿佛是在说即使生活有苦,也要学会寻找快乐。
整首诗在悲伤与希望之间游走,展现了杜牧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明时节雨纷纷:描绘了清明节时节,细雨纷飞的自然景象,传达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 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因思念故人而心情沉重,情感深邃。
- 借问酒家何处有:诗人改变语气,开始寻求慰藉,展现对生活的向往。
-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的指引象征着希望与温暖,杏花村的美好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清明时节”与“欲断魂”,形成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雨、行人、酒家、牧童、杏花村构成了诗中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情感的起伏。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与死、忧伤与希望的关系,在清明节的背景下,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亲情和生命的深切理解。
意象分析:
- 清明:象征祭祀与思念。
- 雨:象征悲伤与思绪的纷乱。
- 行人:代表人们在思念中迷失的心情。
- 杏花村: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哪类人? A. 亲人
B. 英雄
C. 自己 -
诗中“欲断魂”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惊讶 -
牧童指向的地方是哪个? A. 桃花村
B. 杏花村
C. 槐花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白居易《琵琶行》:表达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感悟。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首诗都有对时节的描绘和对人情的思考,但杜牧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侧重于国家与社会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