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黄魏二生》

时间: 2025-01-10 23:13:22

出门不雨即偶风,闭门值睡极力攻。

似闻汤鼎作吟声,已贺胜敌收全功。

郤思二子共一笑,拨弃旧语无新工。

卒行好步不两得,能致公等吾何穷。

魏诗黄笔今未有,顾我独得神所锺。

径须相就踏泥潦,已办煮饼浇油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门不雨即偶风,
闭门值睡极力攻。
似闻汤鼎作吟声,
已贺胜敌收全功。
郤思二子共一笑,
拨弃旧语无新工。
卒行好步不两得,
能致公等吾何穷。
魏诗黄笔今未有,
顾我独得神所锺。
径须相就踏泥潦,
已办煮饼浇油葱。

白话文翻译:

出门时恰遇微风而不下雨,
闭门躺着睡觉便全力以赴。
似乎听到汤鼎传来吟唱的声音,
祝贺胜利的敌人已经全盘皆收。
郤思和二子一起笑了,
抛弃旧话没有新工夫。
最终行走好步不可能两全,
如果能像公等我又何穷。
魏诗和黄笔如今尚未创作,
但我独自获得了神灵的眷顾。
一定要一起去踏入泥泞,
已经准备好煮饼浇油葱。

注释:

  • 郤思:指的是古代的名士,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
  • 汤鼎:古代炊具,此处用作诗歌的象征,表示文人雅士的吟唱。
  • 闭门值睡:形容闭门在家中休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 全功:指全盘胜利。
  • 拨弃旧语:抛弃旧的说法或技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字公举,号慎庵,宋代诗人,以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著称。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独立见解,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陈师道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关注与思考。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文人创作的反思,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并在生活琐事中寻找诗意。

诗歌鉴赏:

《招黄魏二生》表现了诗人对于创作与生活的独特理解。开篇描绘出一个初夏的早晨,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通过“出门不雨即偶风”展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诗人在闭门中专心致志,暗示文人应当沉浸于内心的修炼与创作。接着,诗人提到“汤鼎作吟声”,将生活中的琐事与文人的创作联系起来,表明诗人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诗中提到的“郤思二子”代表着同道中人,彼此之间的默契与理解,让人感受到一种文人间的情谊。接下来,诗人反思创作的艰辛,认为在追求创新的道路上,往往难以两全,体现了对文人创作困境的深刻理解。

最后,诗人强调自己在创作中获得的灵感与神秘的力量,展示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执着。诗的最后一句“已办煮饼浇油葱”则将生活的朴实与创作的热情结合,传达出一种真实而朴素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门不雨即偶风:走出门时,天上没有雨,偶尔有微风,描绘出一种清新的自然环境。
  2. 闭门值睡极力攻:在家中闭门休息,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表达出对创作的专注。
  3. 似闻汤鼎作吟声:仿佛听到从厨房传来的吟唱声,生活中的琐事也能激发灵感。
  4. 已贺胜敌收全功:祝贺自己的成功,暗指对对手的超越与胜利。
  5. 郤思二子共一笑: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共享快乐。
  6. 拨弃旧语无新工:放弃陈旧的说法与手法,追求创新。
  7. 卒行好步不两得:最终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两全。
  8. 能致公等吾何穷:如果能达到像公等那样的境界,我又何必担心贫穷。
  9. 魏诗黄笔今未有:魏诗与黄笔(可能指某种文体或风格)如今尚未创作完成。
  10. 顾我独得神所锺:但我独自获得了神灵的青睐。
  11. 径须相就踏泥潦:必须一起去经历生活的艰辛与挑战。
  12. 已办煮饼浇油葱:准备好的生活琐事,体现生活的真实与朴素。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琐事与创作联系,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的句子,增强了韵律美。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增添了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文人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展开,强调创新与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反思文人在创作中的困境与友谊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由与灵动。
  • 汤鼎:代表文人雅士的吟唱与生活的雅趣。
  • 泥潦:象征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 煮饼:体现生活的朴素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郤思二子”代表什么? a. 朋友
    b. 敵人
    c. 诗人
    答案:a

  2. 作者在诗中强调了什么? a. 创新
    b. 传统
    c. 竞争
    答案:a

  3. “已办煮饼浇油葱”指代什么? a. 生活的琐事
    b. 文人的创作
    c. 诗歌的主题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陈师道的《招黄魏二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陈师道更突出生活中的琐事与创作的结合,而王维则专注于山水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