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时间: 2025-01-11 14:11:28

有留人意。

拂叶攀花无限思。

露湿浓香满袂。

别来过了秋光。

翠帘昨夜新霜。

多少月宫闲地,姮娥与借余芳。

”因赋一首

幽花无外。

心与芗林会。

绿发相看今老矣。

不作浅俗气味。

露叶々生光。

风梢泛泛飘香。

称意中秋开了,余情犹及重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向子諲 〔宋代〕

有留人意。拂叶攀花无限思。露湿浓香满袂。别来过了秋光。翠帘昨夜新霜。多少月宫闲地,姮娥与借余芳。因赋一首幽花无外。心与芗林会。绿发相看今老矣。不作浅俗气味。露叶艹疑々生光。风梢泛泛飘香。称意中秋开了,余情犹及重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思念,轻轻拂动的树叶、攀上的花朵都带来了无尽的思绪。露水湿润了浓香的衣袂,离别后已经经历了一个秋天,昨夜的翠帘上又结了新霜。在月宫的闲地里,嫦娥也借着余香,多少思绪涌现。因而写下这一首关于幽花的词句。心中与香林的感受交汇,绿发的我们已然老去,但不愿沾染世俗的气味。露叶微光闪烁,风头轻柔飘荡着香气。正是中秋的美丽时刻,沉淀的情感依旧留存至重阳。

注释:

  • 有留人意:指有留住人的情感。
  • 拂叶攀花:轻轻拂动树叶,攀爬花朵,形容对自然景色的亲近和思念。
  • 露湿浓香满袂:露水湿润了衣袂,带来浓厚的香气。
  • 翠帘:指窗帘,绿色的帘子。
  • 月宫:月亮的宫殿,指嫦娥居住的地方。
  • 姮娥:嫦娥,传说中的月亮女神。
  • 幽花无外:幽静的花朵不外露,暗指内心的情感。
  • 绿发:指年轻的时光或年轻的女子。
  • 余情犹及重阳:即使到重阳节,依然留有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子諲(生卒年不详),字季子,号文清,宋代词人,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清平乐》创作于词人的晚年,作者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现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悟,结合了秋冬交替的季节变化,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便于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秋天的留恋与对人生流逝的感慨。开头的“有留人意”就设置了情感的基调,紧接着通过“拂叶攀花”的自然描写,带出对于大自然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思绪。词中反复提及的“露”、“香”、“霜”等意象,渗透出一种清新而又凄凉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尤其是提到“多少月宫闲地,姮娥与借余芳”,不仅展示了月亮的美丽,更将个人的情感与嫦娥的孤寂相联,形成了对比,深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怀旧。最后的“余情犹及重阳”则展现了思念之情的持久与深厚,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留人意:开篇直接表达情感,暗示有情留人。
  • 拂叶攀花无限思:描绘自然景色,同时引发无尽思绪。
  • 露湿浓香满袂:视觉与嗅觉结合,渲染情感。
  • 别来过了秋光:时间的流逝,带来思念的沉重。
  • 翠帘昨夜新霜:夜间的寒霜,象征时光的冷酷。
  • 多少月宫闲地,姮娥与借余芳:引入神话,提升情感的层次。
  • 因赋一首幽花无外:表达创作的动因。
  • 心与芗林会:内心感受相互交融。
  • 绿发相看今老矣: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感慨。
  • 不作浅俗气味:不愿被俗世的情感污染。
  • 露叶艹疑々生光:展现微妙细腻的自然之美。
  • 风梢泛泛飘香:风中的香气,带来美的享受。
  • 称意中秋开了,余情犹及重阳:时间的推移与情感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物象与人感情结合。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
  • 对仗:语言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对人生流逝的感慨,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远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新、细腻、短暂的美。
  • :表示美好事物的吸引力。
  • :象征时光的冷峻与流逝。
  • :象征孤独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向子諲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词中提到的“姮娥”是指谁?

    • A. 西游记中的角色
    • B. 月亮女神
    • C. 王母娘娘
    • D. 织女
  3. “余情犹及重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秋天的喜爱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生活的失望
    •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向子諲《清平乐》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然而向子諲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