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归夷门》
时间: 2024-09-19 21:50: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友人归夷门
二年流落大梁城,每送君归即有情。
别路算来成底事,旧游言著似前生。
苑荒懒认词人会,门在空怜烈士名。
至竟男儿分应定,不须惆怅谷中莺。
白话文翻译:
在大梁城流落了两年,每次送你回去,我心中都有情感。
想想分别的道路,究竟算得上什么呢?
旧时的游玩言语仿佛是前生的事情。
园子荒凉,懒得再认得你我之间的会面,
门外只空留对英雄名声的怜惜。
最终,男儿的命运应该是分定的,不必在谷中为黄莺的悲鸣感到惆怅。
注释:
- 流落:流浪,漂泊之意。
- 大梁城:唐代的一个重要城市,象征着诗人的流亡生活。
- 别路:分离的道路。
- 苑荒:园林荒废,指旧时欢乐的地方如今已不复存在。
- 烈士名:意指那些英勇的士人,因历史的沧桑而被人遗忘。
- 惆怅:忧伤、失落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人生感悟与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亡生涯中,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在艰难时刻送别朋友,内心充满了惆怅与思索。
诗歌鉴赏:
《送友人归夷门》是一首颇具情感深度的送别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深情与对命运的无奈。开头两句提到在大梁城的流浪生活,显现出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朋友的思念。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思索着分别的意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与珍贵。
中间两句中“苑荒懒认词人会”表达了诗人对曾经欢聚时光的怀念,而如今只剩下荒凉的园林,仿佛一切美好都已不复存在。至于“门在空怜烈士名”,更是突出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渺小,令人感受到一种伤感与无奈。
最后两句“至竟男儿分应定,不须惆怅谷中莺”则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虽有惆怅,但对于命运的接受与理解让诗歌在伤感中透出一丝坚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离别的情感,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宿命,具有深厚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年流落大梁城:描述了诗人在大梁城漂泊生活的漫长岁月,流落不定。
- 每送君归即有情:每次送别朋友时,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感。
- 别路算来成底事:思考分别的意义,质疑离别的价值。
- 旧游言著似前生: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仿佛是前世的事情,感慨时光的流逝。
- 苑荒懒认词人会:园林无人,昔日的相聚已成往事,感到懒得再去追忆。
- 门在空怜烈士名:留恋那些曾经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模糊。
- 至竟男儿分应定:终究,作为男子汉的命运是注定分离的。
- 不须惆怅谷中莺:不必因为黄莺在谷中鸣叫而感到伤感,接受命运的安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游历道路,强调人生的多变。
- 对仗:如“苑荒”与“门在”,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拟人:将黄莺赋予情感,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种在离别中依然保持的坚强与豁达。诗人通过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命运的深刻理解和接受,是一首充满哲理的送别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梁城:象征流亡与归属感的缺失。
- 苑:代表欢乐与友情的场所,现已荒废。
- 烈士名:象征历史与荣耀的追忆,表达对英雄的敬仰。
- 谷中莺:象征孤独与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罗隐
C. 杜甫
D. 白居易 -
“苑荒懒认词人会”中的“苑”指的是? A. 庭院
B. 花园
C. 学校
D. 山林 -
诗中提到的“男儿分应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无奈与接受
C. 高兴
D. 焦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 王之涣
- 《别董大》 - 高适
诗词对比:
《送友人归夷门》与王之涣的《送别》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王之涣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体现离别的惆怅,而罗隐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接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古代诗人对朋友与人生的深切思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罗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