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观群儒作好官,束书不许散人看。 何时遂作西林友,读得韩文熟已难。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东观里的群儒们都在做着好官,他们把书捆起来不让普通人看。什么时候我才能成为西林的朋友,能够熟读韩愈的文章已经很难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观:古代藏书的地方,这里指朝廷的图书馆。
- 群儒:众多的学者。
- 束书:把书捆起来。
- 散人:普通人,非官员或学者。
- 西林:指隐居的地方或隐士。
- 韩文:指韩愈的文章,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典故解析:
- 东观群儒:指在朝廷图书馆工作的学者们,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珍贵的书籍。
- 韩文:韩愈是唐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其文章以雄浑有力、议论深刻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枋得(约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对时政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不满和对自由阅读的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南宋末年,作者对当时朝廷学者垄断知识、不与普通人分享的现状感到不满,同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韩愈文章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东观群儒与西林友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知识自由流通的渴望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东观群儒作好官,束书不许散人看”直接批评了朝廷学者垄断知识的行为,揭示了知识被少数人控制的现状。后两句“何时遂作西林友,读得韩文熟已难”则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韩愈文章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东观群儒”与“束书不许散人看”的对比,揭示了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现状,表达了作者的不满。
- 次句“何时遂作西林友”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自由地阅读和学习。
- 末句“读得韩文熟已难”则表达了作者对韩愈文章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东观群儒”与“西林友”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知识自由流通的渴望。
- 象征:“束书”象征知识被垄断,“西林友”象征自由阅读和隐逸生活。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知识自由流通与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知识被少数人垄断的不满和对自由阅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观:象征朝廷图书馆,知识的集中地。
- 束书:象征知识被垄断,普通人无法接触。
- 西林:象征隐逸生活,自由阅读的环境。
- 韩文:象征经典文学,学习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东观群儒”指的是什么? A. 隐士 B. 朝廷学者 C. 普通读书人
- 作者通过“束书不许散人看”表达了什么? A. 对知识的渴望 B. 对知识垄断的不满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诗中的“西林友”象征什么? A. 朝廷学者 B. 隐士 C. 普通读书人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韩愈的《进学解》: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时政的批评。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韩愈的《进学解》与谢枋得的《儒富庄》都表达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时政的批评,但韩愈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对学问的积极追求,而谢枋得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知识垄断的不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枋得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韩愈诗文集》:收录了韩愈的多篇诗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