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湘赴广道间杂咏·飞燕》

时间: 2025-04-29 10:15:20

瞥见谁家燕,才惊社日临。

洛花移种否,唤起故园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瞥见谁家燕,才惊社日临。
洛花移种否,唤起故园心。

白话文翻译:

偶然看到哪家飞来的燕子,才意识到社日即将到来。
洛阳的花是否已经移植过来,唤醒了我对故乡的思念。

注释:

  • :指燕子,常被视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社日:指的是社祭的日子,通常是在春天,寓意着农耕的开始。
  • 洛花:指洛阳的花,象征着美丽的故乡风景。
  • 故园心:思念故乡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元禧,号天池,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曾伯在湘地赴广道途中,目睹燕子飞来,唤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他对春天到来的期待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燕子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故乡的思念。首句“瞥见谁家燕”通过简单的描写,勾勒出一个生动的春意盎然的场景。燕子不仅是春天的象征,也是亲切与温暖的代表,诗人在看到燕子的瞬间,心中涌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接着“才惊社日临”,诗人进一步表达了随着春天的到来,社日的临近,意味着农耕的开始,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文化习俗的反映。

在后两句中,诗人提及“洛花移种否”,则暗示了他对故乡花卉的思念,洛阳作为诗人的故乡,花是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一句“唤起故园心”,更是点明了诗的主旨,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回忆。整体上,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感世界,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故乡情怀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瞥见谁家燕”:偶然看到燕子,带有惊讶与欣喜。
    2. “才惊社日临”:社日的临近使人意识到春天已经来临。
    3. “洛花移种否”:询问故乡的花是否已经移植,表现对故乡的关心。
    4. “唤起故园心”:唤醒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燕子比喻春天的到来。
    • 拟人:通过“唤起”表达内心情感的生动。
    • 对仗:前后两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春天的象征与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自然与人情之间的深刻联系,展示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燕子:象征春天的来临与新的希望。
  • 社日:反映农耕文化,连接自然与人文。
  • 洛花:代表故乡的美丽,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记忆。
  • 故园心:象征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社日是指什么?

    • A. 春天的一个节日
    • B. 秋天的一个节日
    • C. 夏天的一个节日
  2. “洛花”指的是哪个地方的花?

    • A. 北京
    • B. 洛阳
    • C. 南京
  3.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燕子
    • B. 竹子
    • C. 山川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曾伯的这首《飞燕》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但李曾伯更着重于春天的自然景象,而杜甫则在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