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瓢,奉同夏、杨二编修为九宫道人作》
时间: 2025-01-11 09:0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妙绝新亭九宫下,似杯非杓异山罍。
昔从树杪泠风去,今向天边洒雨来。
芥子量应容宇宙,黍珠境不外楼台。
从师斟酌行藏事,小阅冥灵一万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新亭子在九宫山下的美丽景象,亭子的形状似杯而非杓,似乎与山间的罍(古代的一种器皿)有所不同。曾经我在树梢上感受轻风的吹拂,而如今却看着雨水洒向天空。微小的芥子能够容纳整个宇宙,黍珠的境界并不超出这座楼台。从老师那里斟酌行藏之事,经历了小小的冥想,竟然有了一万次的回味。
注释
- 妙绝:绝妙的,极其美好的。
- 新亭:新的亭子,通常指供人休憩的地方。
- 九宫:可能指九宫山,具体地名。
- 似杯非杓:形状像杯子而不是杓子,表明亭子的独特造型。
- 树杪:树梢,指树木的顶端。
- 泠风:清凉的风。
- 天边洒雨来:指天空中降雨的景象。
- 芥子:一种细小的种子,象征微小。
- 黍珠:黍粒的珠子,象征微小又珍贵的事物。
- 楼台:指高楼或台阁。
- 从师:向老师学习。
- 斟酌:仔细考虑。
- 行藏事:行藏是指隐秘或公开的行为和事务。
- 冥灵:指潜在的智慧或灵魂。
典故解析
“芥子量应容宇宙”出自佛教典故,意表微小的事物也可以蕴含无限的广阔,强调了宇宙的无穷与人类的渺小。“黍珠境不外楼台”则表达了楼台的景色虽小,却能映射更大的世界,显示出对小事物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梈(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称,常常以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哲理,寄托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宇宙的思索。
诗歌鉴赏
范梈的《长春瓢》通过描绘新亭的优美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妙绝新亭”引入,给人一种新鲜而美好的感觉,接着通过“似杯非杓异山罍”的比喻,强调了亭子的独特与神秘。接下来的“昔从树杪泠风去,今向天边洒雨来”则展现了时间的变迁,从过去的宁静到现在的雨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芥子量应容宇宙,黍珠境不外楼台”中,诗人借助微小的事物来探讨宇宙的浩瀚,表现了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最后一句“从师斟酌行藏事,小阅冥灵一万回”则展现了诗人求知的勤奋与对智慧的追求,反映了他在漫长的思考与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透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宇宙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哲理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妙绝新亭九宫下:新亭的美妙景象位于九宫山下,设定了诗的背景。
- 似杯非杓异山罍:亭子形状独特,似杯而非杓,与周围景物形成对比。
- 昔从树杪泠风去:回忆过去,站在树梢感受凉风,表现宁静与和谐。
- 今向天边洒雨来:对比现在的状态,雨水从天而降,象征变化与无常。
- 芥子量应容宇宙:以微小的芥子比喻宇宙的广阔,强调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
- 黍珠境不外楼台:黍珠象征珍贵,表明楼台的景色虽小,但却反映出更大的世界。
- 从师斟酌行藏事:向老师学习,认真考虑自己的处世之道。
- 小阅冥灵一万回:经历了无数次的思考与反省,强调了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似杯非杓”形象地突出亭子的独特性。
- 对比:通过“昔”和“今”的对比,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象征:芥子和黍珠分别象征微小与珍贵,反映出宇宙与生命的深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时间、宇宙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以对知识的追求与反思作为结尾,展示了诗人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亭:象征新生与美好,代表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泠风:象征宁静与清新,带来自然的舒适感。
- 雨:象征变化与生命的滋润,反映出生命的无常。
- 芥子:微小的事物,象征着蕴含巨大智慧的潜力。
- 黍珠:珍贵的象征,表明小事物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新亭”位于哪个地方?
- A. 九宫山下
- B. 树梢上
- C. 天边
- D. 楼台上
-
“芥子量应容宇宙”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微小事物的珍贵
- B. 宇宙的浩瀚
- C. 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 D. 时间的流逝
-
诗中的“昔”和“今”主要用于强调什么?
- A. 自然的变化
- B. 内心的成长
- C. 时间的流逝
- D. 亭子的美丽
答案
- A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诗词对比
《登高》与《长春瓢》的对比:
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色,但《登高》更多地表现对时事的感慨,而《长春瓢》则在自然中融入了哲理思考。杜甫的作品关注社会现实,范梈的作品则更偏向个人内心的探索。
参考资料
- 《元代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小品》